5月21日,阿地里·阿不都熱合曼正在整理資料。李雄心攝
今天,“新疆人的一天”為大家推送的是癡迷剪報和圖書收藏的阿地里•阿不都熱合曼。30多年來,他光貼剪報的A3紙就用了6萬多張,已收藏漢、哈薩克、維吾爾文的圖書、雜志3萬余冊。他對物質的要求很低,不喝酒,很少聚會,因為聚會喝酒都耽誤時間。
大西北網訊 據天山網報道(特約記者任江攝影報道)出單元門之前,阿地里•阿不都熱合曼習慣性地到地下室去了一趟,仔細看了看門鎖是否完好,用力拽了拽防盜門,才放心地出門。
塔城市的治安很好,鄰居家地下室的防盜門都很簡單,甚至有些簡陋。阿地里家的防盜門最“豪華”,明顯比別人家的厚重結實,這也難怪,阿地里家的地下室里藏著他的“寶貝”。
很多人見了阿地里的“寶貝”可能會失望,那是2500多本剪報,是他從1983年就開始剪報的——把報紙、雜志上感興趣的、知識性強的文章剪下來分類整理,現在已經分出了97種知識類別,包括歷史文物與事件、民族宗教、婦女世界、兒童健康、老年之友、黨史等。30多年來,光貼剪報的A3紙就用了6萬多張,還有最早時候剪報的剪貼本和后來存放剪報的檔案盒,加上各種圖書和雜志,12平方米的地下室從地板到天花板,堆滿了報刊、剪貼本、檔案盒,剩下一條窄窄的通道,只能容一個人轉身。
阿地里熱情地請記者到他家中,參觀其他的“寶貝”。沒別的,還是書。
幾十平方米的房子里,最多的家具是書柜,客廳里、陽臺上、臥室里都擺著書柜,里面塞滿了書。他打開廚房吊柜的門,沒有鍋碗瓢盆,只有書。
轉了一圈,記者發現阿地里家居然沒有書房、也沒有書桌,對一個嗜書如命的人來說,這太奇怪了。阿地里笑著指了指客廳里的那張大長條桌。這才發現,記者這張桌子大有奧妙——桌邊擺的不是點心、煙灰缸,而是書、剪貼本、筆記本。原來,這就是書桌。再看客廳,除了有一臺電視機,其他空間都被書柜、電腦等占滿,連沙發都沒有。阿地里家的客廳就是書房。
阿地里讀書看報的習慣是從小就養成的。他的父母喜歡讀書看報,阿地里還沒上學,父親就給他念報紙了。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阿地里自己就能讀報紙了。
這些年,阿地里訂閱了50多種報刊,從新疆到國內的各種報刊,他都在訂閱。“我是你們的忠實讀者,從創刊的時候就訂閱《新疆經濟報》了。”他告訴記者。
5月21日,阿地里·阿不都熱合曼正在展示自己出版的科普圖書。李雄心攝
阿地里還愛好圖書收藏。現在,他已收藏漢、哈薩克、維吾爾文的圖書、雜志3萬余冊,內容涉及文學、歷史、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和俄羅斯、中亞等國的研究資料。30多年來,光買書、訂閱報刊等,阿地里就花費了25萬元左右。“不看書不看報的家庭不是合格的家庭。”他笑著說。現在,他的子女們也繼承了這個傳統。
1982年,阿地里從新疆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1983年回到塔城,先后在塔城地區勞動人事處、塔城地委組織部、塔城地區外貿公司、塔城地區外經局工作過。2002年調到塔城地區口岸管理委員會工作至今,無論到哪里工作,愛讀書看報的習慣始終沒有改變。
從大學二年級起,阿地里就拿起筆開始科普文學創作,至今已經創作發表了科普童話、科普小說、科普文章等近500篇。業界對他的評價是,“彌補了維吾爾文科普文學短缺的空白”。這些年,他的“家庭百科全書庫”對寫作幫助非常大。
阿地里的書柜里放著一套5本《阿迪力叔叔科普故事叢書》,這是2013年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現在,我已經完成了這套叢書第六集到第十集的初稿。”阿地里頗為自豪地說。
如果以為阿地里是個安居書齋足不出戶的“書生”,那就大錯特錯了。工作期間,他先后走出國門到中亞地區不下百趟,工作經歷頗為豐富,編寫了《塔城地區口岸管理工作手冊》,出版過《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簡況》《巴克圖口岸發展史》等,是個不折不扣的“口岸通”。他曾經在塔城市委中心組學習的課堂上講了一堂名為《巴克圖口岸的昨天、今天、明天》的課,一個半小時的講課非常精彩,而且全憑記憶,大量事實、例證脫口而出。
1957年出生的阿地里滿頭白發,朋友們都說他是太累了。除了上班,寫作就是他全部的事,除了吃飯、睡覺、鍛煉,剩下的時間他都在看書、寫作。
阿地里家靜悄悄的——家人知道他忙著寫作,都盡量到外面去,給他留下一個安靜的環境寫作。
阿地里對物質的要求很低,最遺憾的就是每天的時間太少了,不夠用。他不喝酒,很少聚會,因為聚會喝酒都耽誤時間。時間對他來說太寶貴了。有一次他去看一個生病的朋友,忽然心生感慨,對朋友說,“我現在都沒有時間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