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把“縣太爺”們手中急速膨脹、失控的權力關進籠子里,避免在縣級層面出現腐敗寄生圈和利益共生圈,才能不負中央對縣委書記的“四有”期待。
中國高層領導對縣級治理的重視,在前不久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上得到了充分體現。習近平總書記與研修班學員進行座談并發表重要講話,要求縣委書記以焦裕祿為榜樣,始終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按照中央計劃,從2015年到2017年,全國2800多名縣委書記將被輪訓一遍。
自秦設郡縣以來,縣一直是中國行政區劃的基礎一級。在執政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行政架構中,縣級政權扮演著承上啟下的角色,它既是確保國家政權穩定的重要支撐,又是連接整個社會的關鍵紐結。縣委書記是執政興國的“一線總指揮”,其能力、水平和素質如何,直接決定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直接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的興衰安危。這也正是中央給縣委書記提“四有”要求的原因。
在全中國幾十萬的處級干部中,2800多名縣委書記也是權力成色最足的一個群體。曾有學者稱,“除了外交、軍事、國防之外,縣委書記擁有的權力幾乎與中央沒有區別”。然而,現行體制對于縣委書記的制約力度,與其權力膨脹的速度并不匹配。上面管不著、中間管不了、下面不能管,權力監督存在盲區,讓“縣官”成了官場高危群體——近幾年落馬的官員,有不少都是或曾是縣委書記。
中央要求縣委書記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心中有黨”就是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岔、走偏,要時刻以黨的紀律和要求規范自己;“心中有民”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時刻謹記自己的權力來源于人民;“心中有責”就是不能只想當官不想干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要善用手中權力造福百姓;“心中有戒”就是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盡管每一條都有明確的指向,但最終都指向同一個關鍵詞——“限權”。
通常而言,一個社會所極力呼吁的,往往都是這個社會比較缺乏的。中央此次呼吁縣委書記向焦裕祿學習,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焦裕祿式縣委書記”太少,而有些縣委書記成了飽遭百姓詬病的“土皇帝”。要想更好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目標,就必須給縣委書記群體“洗洗澡,治治病”,讓他們擺正心態、擺正位置,充分發揮應有作用。
郡縣治,則天下安。但要帶好縣委書記這支隊伍,僅靠中央念緊箍咒或靠個人黨性修養是不夠的。縣域治理出問題,通常是因為縣委書記出了問題,而縣委書記出問題,關鍵又在于他們手中的權力出了問題。只有把“縣太爺”們手中急速膨脹、失控的權力關進籠子里,避免在縣級層面出現腐敗寄生圈和利益共生圈,才能不負中央對縣委書記的“四有”期待,選拔出一批“肩膀能負重”的好干部。
如何讓縣權入籠?首要一點就是為縣委書記的權力勘界,提升縣委權力的公開透明程度,具體不妨從一些地方公布“權力清單”的試點工作中總結經驗;其次,要掃清縣級政權層面的監管死角和盲區,改變“上級監督太遠、同級監督太軟、下級監督太難”格局,創造利于監督的條件,以完善的制度制衡縣委書記的權力;此外,要嚴守干部任用原則,嚴把“進人關”,并改革基層干部考評機制。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