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不清楚”……明明撥打的是政府部門的便民電話,有時候得到的答復卻是“不便”。昨天,中國市場學會服務質量專業委員會透露,針對全國31個省區市180多個市、區、縣,共2700多個政府部門的便民電話進行的明察暗訪結果顯示,服務質量合格率僅為48.9%。(9月23日《京華時報》)
在全國打造服務型政府進程中,各地基本都開通了“便民電話”。而民生問題多是一些社會矛盾問題,如果便民電話問題及時解決,等于萌芽狀態的民間矛盾在這里消滅,等于給穩定“治治病”,給和諧“扶扶正”,給政府排憂解難,有利于政府公信力、形象在民眾心目中提升。小小便民電話,安定萬千民家,其作用一點也不小,執政為民從便民電話開始,這也是執政智慧。
此次調查出全國政府便民電話服務質量合格率僅為48.9%,這說明絕大部分便民電話并沒有發揮便民作用,也說明沒有尊嚴和威性,拋錨了便民電話的巨大作用,這是政府工作的失責與弱智。說實話,便民電話是為民服務的產物,不是擺設、花瓶,也不是一個電話一個接聽者而已,而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少地方高調上馬便民電話,實際并沒有給便民電話安裝上“尊嚴”與“威性”。接聽者的權力獨限于“記錄”和“匯報”,至于電話反映的問題找誰解決,能不能解決,誰來問責,結果怎樣,幾乎都是一本“糊涂賬”,便民電話的問題解決,完全靠接聽者、有關領導的“意氣用事”,這怎么能將便民電話問題解決到底呢?
便民電話被上級查到“怠工”,很多官員就一股腦把責任完全推給接聽者,有時還用“臨時工頂罪”;等到風頭一過,便民電話又成了“野孩子”,注定逃不出不便民結局。要解決便民電話便民問題,首先,就要解決便民電話者的“權力”問題。因為級別低了、權力小了,說話根本沒有分量,也不利于“咬定青山不放松”,這就要建立便民電話專管、專辦、專督、專懲辦公室,最好由紀委專職領導直接負責接聽、專辦;其次,便民電話要作為政府任務下達,這樣就順利納入紀委問責、考核體系,各級領導就會對紀委轉達的“任務”躬行到底。
便民電話不便民緣于制度問責“失靈”。必須看到,僅解決便民電話權力仍不夠,還要出臺系列便民電話辦理制度、問責制度、民意測評制度,并公開便民電話配套問責“明白賬”。讓各級領導心里知道成本代價,讓民眾拿著制度武器監督問責。也就是說,便民電話上下道路障礙都打通,“這邊電話來,那邊事兒辦”才能成為常態,便民服務率、民眾滿意率才能永久性“占領高地”。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