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報道之一
從建設新農村到改造城中村 張蘇灘:雁灘30年城市化縮影
6月一個天朗氣清的早晨,老何照例在早晨七點鐘前梳洗完畢后,便出門直奔老劉家的早餐點,走在家門口被水泥漫過的窄巷道里,老何多多少少有種被擠著的感覺,不過說來這條道也走了好幾十年,左鄰右舍家家戶戶的樓房不斷加蓋后都高出許多,張蘇灘的村道也愈發顯得窄且深。
老何是張蘇灘村社區一名普通居民,退休前一直在村社區工作,這些年雁灘的變化他是看在眼里: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家居建材市場聚合,大型商超讓居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今天的雁灘儼然已經從二三十年前的果蔬種植灘地,搖身一變成了現代化新城區。而隨著城市化的推進,曾經是上世紀80年代蘭州市城關區推廣“新農村”建設標桿的張蘇灘村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老何的記憶中,30年前的張蘇灘是這樣的:那時候的村道還是土路,建在村道兩邊的居民區是一水的二層小樓,每一戶居民家的小院落都是一般大小,從民居粉刷顏色到朝向都一模一樣,家家戶戶的大門口都有著一樣的門樓子。而村道口的老槐樹每至夏季就會灑下大片清涼,給村民們下象棋、玩紙牌遮出一片天地;還有村口不足十平米的小賣店,玻璃柜里有限的商品總是誘惑著饞嘴的孩子們......
和處于雁灘邊緣地帶的舊式村落相比,張蘇灘村其實是一個相對年輕的村落。即使今天走進張蘇灘村社區,我們看到的高高矮矮的居民院落和雁灘其他的“城中村”也很不同,這里的居民院落大小基本一樣,建筑風格也基本無差別,被居民改造過的院落依舊透著當年“新農村”的影子。張蘇灘村,曾經是上世紀80年代蘭州市城關區推廣“新農村”建設的標桿,30年后的今天,當年的“新農村”又將面臨“城中村”改造。
張蘇灘村社區現有常住人口459戶,2400余人。出租房屋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近幾年,也有不少村民選擇外出打工或利用自家院落臨街的鋪面進行自主經營。由于雁灘外來人口很多,張蘇灘村社區的地位置較好,村民們靠出租房屋的收入也很不錯,但城中村改造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身份置換后的“新市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居住環境、意識形態都將面臨新的挑戰。
在采訪中記者得知,前些年拿到補償款的村民很少有人愿意出去工作的,但這兩年,逐漸融入城市的村民也開始轉變觀念再就業,村社區越來越多的青壯年都會選擇外出打工掙錢,增加收入,或搞自主經營。聞名雁灘地區的“劉記鹵肉”老板劉維虎就是張蘇灘村社區居民靠手藝自主創業成功的典型代表。“光靠房租只能解決溫飽,要想生活過得好一點就必須自己另找出路。”劉維虎算了一筆賬,他家里蓋的是三層小樓,每個月出租房屋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但自己一家六口人,父母均已年過七旬,大女兒學校畢業后出嫁了,小兒子馬上面臨中考。每個月3000元的租房收入維持一家人的溫飽還可以,但要讓日子過好就難了。劉維虎坦言,這些年里自己家里諸如老人看病、孩子上學等正常開支全憑自己做鹵肉而來,鹵肉店每個月能收入四五千元,再加上租房所得的3000余元,一家人的生活自然不成問題,另外還能攢些錢讓鹵肉店擴大經營。
在城市化大背景下,新市民被動“化”入城市后,失去土地依傍的他們生活意識一步步發生改變,從原來的一味依靠房租生活到今天的走出去,通過工作、通過自主創業等多種方式來改變生活,新市民正在適應城市的生活方式,逐漸融入城市。但張蘇灘村社區的2400名居民不僅僅滿足于眼前的生活,他們還想要更多:期待張蘇灘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解決“新市民的戶籍、住房、就業、社保等一系列問題”。(更多內容請點擊大西北網http://www.guyuantaihehotel.com/n/yan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