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前“上門送崗”遭拒到今天居民“主動求崗”——
八月一個天朗氣清的早晨,已年過半百的劉家灘就業專干胡月英大姐信心百倍地走在去往轄區居民劉偉明家的路上。今天,她絕對有信心讓這個就業困難人員成功走上工作崗位。“已經和天慶的物業公司談好了,人家要一名開垃圾車的物業服務人員,工資能給到兩千多,相信一定能說服劉偉明去做這份工作。”胡月英大姐一路上想著這些事,很快便到了劉偉明家門口。
其實,在雁灘的各大村社區,社區就業專干們和胡月英大姐一樣,經常頻繁地來往于轄區居民家,他們上門為轄區居民宣傳就業政策,動員失地農民走出家門再就業,幫助他們申請小額擔保貸款,鼓勵失地農民們嘗試創業,改變經濟收入單一的現狀。經過就業專干們幾年的工作努力,及他們苦口婆心的勸說居民們走出家門再就業,如今,即使是在雁灘的村社區也已經完全消除了零就業家庭。很多就業困難人員在專干們“一對一”幫扶下順利走上工作崗位,不少專干在與居民接觸中贏得了他們的信任,成了居民的“知心大姐”。
五年來聽最多的一句話:“你們來能干嗎?”
“跑轄區、走單位是我們就業專干的本職工作,轄區單位每招一些新員工,我們都會親自上門為他們辦理《進城人員就業證》,為他們講解政策信息,同時提供職業介紹、職業培訓、技能鑒定、優惠政策落實等‘一站式’同城同等就業服務。身為社區工作者,每次辦理完這些事后,身體特別累,但我們都感到無比自豪。”在談到自己的工作時,劉家灘就業專干胡月英大姐這樣說。
胡月英是2007年來到劉家灘村社區當就業專干的,在過去的五年里,劉家灘村社區的居民和熱心腸的就業專干胡月英漸漸熟絡了起來,而胡月英也在五年的村社區就業工作中認識了劉家灘,認識了劉家灘每一位適齡失業居民。五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五年足夠讓胡月英記住村社區每一位適齡失業人員的名字,讓他們在自己的幫助下順利走上工作崗位。
“剛開始干村社區就業工作的時候根本不適應,不僅轄區居民不配合,就連一些社區工作人員對我們的工作也持懷疑態度,自己感覺壓力很大。但總算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我們的堅持努力,村社區一個又一個失地農民成功走上了工作崗位,也有不少人在社區就業專干的積極奔走下創業成功,這給了我極大的鼓舞。”胡月英說。直到今天,胡月英依然記得2007年自己剛調來劉家灘村社區時的情景,當時村社區很少有人外出工作,很多失地農民都閑在家里坐吃征地款,當自己和搭檔上門去做工作,試圖讓他們走出家門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就會遭到居民的各種刁難:“月薪低于2000元的工作有什么干頭,你說你幫我們聯系找工作,那能找到薪水高、活輕松的工作嗎?”、“我們就算不上班日子一樣過得很好,以后不要天天往我們家跑了。”、“我兒子不上班有我們當父母的管呢,你們來干嘛。”......居民們不理解也就算了,當時就連社區工作人員也懷疑她的工作,“你們來能干嗎?”這是5年前胡月英在社區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
新市民就業觀念轉變開始“主動求崗”
的確,服務在村社區的就業專干工作要比新型城鎮社區難做得多,新型社區的失業人員大多是下崗職工或社會人員,迫于生存壓力,即使是一些大齡失業人員,也會主動尋求就業機會。但像劉家灘這樣的村社區就不同了。在雁灘城市化大幅推進過程中,原有的農業用地變成了城市用地,很多農民由此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拿到補償款后的農民一下子富裕了,而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宅基地加蓋成多層住宅樓,慢慢地,靠房租生存成了雁灘地區新市民的普遍狀態。
但是近兩年來,隨著就業專干們工作的深入,村社區失地農民們就業觀念逐漸轉變,一個又一個失地農民在就業專干的幫助下走上了工作崗位。很多需要換工作或者想重新找一份工作的轄區居民都會在第一時間來社區做就業登記、或者積極參加社區舉辦的技能培訓,學習一技之長。
小雁灘村社區就業專干尚軼霞去年幫轄區居民王偉找了很多工作都沒干長久,他不是嫌遠,就是嫌活太累或工資太低,總是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在尚軼霞的耐心開導下王偉參加了社區舉辦的職業心態培訓,經過20天的培訓后,王偉開始正確估價自己,與此同時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如今,王偉不僅主動要求社區為其聯系工作,對每一次街道社區舉辦創業培訓及一些技能培訓都很重視,每次都踴躍參加,希望學得一技之長。
“與其閑在家里,不如先找一個工作做著,然后通過社區推薦免費培訓學習的機會,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王偉說。之后,尚軼霞在各個單位入戶了解用工需求時,在一家物資貿易公司為王偉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
(更多內容請點擊大西北網http://www.guyuantaihehotel.com/n/yantan/)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