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作出批示,要求厲行節約。某位副廳級干部抱怨稱,飯局多時,幾天難吃上粗茶淡飯,他就會夢見豆芽菜小米湯,“鮑魚海參龍蝦都有,但我吃不慣。”基層干部稱,飯局就是仕途,一場飯局就是一次機會,接待上級不敢怠慢。(《河南商報》1月29日)
一直以來,公款大吃大喝都是群眾深惡痛絕的,然而享用饕餮盛宴的官員們,似乎也是一肚子的苦水。繼“瘋子才想吃公宴”,“喝壞了黨風喝壞了胃,喝得老婆分床睡”之后,“夢里都想小米湯”成為官員吐槽公款吃喝的又一版本。
這并非得了便宜賣乖的矯情。老百姓常說,要吃還是家常菜,要穿還是粗布衣。鮑魚龍蝦雖好,吃多了也反胃;茅臺拉菲再貴,喝多了也傷身。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筆者身邊的領導們,也經常為迎來送往的飯局苦不堪言。前不久,某位領導從外地招商引資回來,向筆者抱怨道,“坐在飛機上,看著前面座椅靠背上的茅臺酒廣告就想吐”。不用再受推杯換盞的煎熬,喝上一碗溫暖的小米湯,恐怕也是許多官員的共同心聲。
然而,就像作家吳思在《潛規則》中所描繪的那樣,官員們一方面為飯局所累,向往沒有飯局的日子里,卻又無法逃避這一潛規則,甚至要主動創造飯局。對于下級來說,接待就是生產力;對于同級來說,飯局就是關系學;對于上級來說,飯局就是領導術。縱然有鮑魚的飯局吃得累,有茅臺的酒宴喝得吐,但誰也不愿意成為官場中的異類,頂多在夢里垂涎一碗小米湯。
官員對于飯局的吐槽,則為我們反思和治理公款吃喝提供了另一個視角。當官場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江湖,官員們身不由己,公款吃喝就不可能根治。唯有通過制度約束和有效監督,才能把干部們從酒桌上“解救”出來,用小米湯慰籍一下酒精考驗的胃。
其一,政府放權社會。行政審批改革十年來,雖然砍掉了接近70%的審批事項,但是行政權力依然過大。目前,中央政府層面的審批項目還有1000多項,地方政府層面的審批項目更多達1.7萬項。市場經濟講求“小政府、大社會”,把不該由政府承擔的,或者是政府可以不承擔的職能由社會來承擔。加快改革步伐,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將更多權力下放市場,交還社會,企業和公眾才不會將官員們奉為神明。
其二,規范制度機制。國家審計署原審計長李金華曾有過形象的比喻,“中央轉移支付,就像一道水渠很長很長,從中央到地方再到村子,這中間是滲水的。”當然,至于每個環節水滲多滲少,就看各個地方的本事了。目前,一些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缺乏一套規范的計算程序和分配公式,更多地根據撥付者的主觀判斷。這一現象必須改變,制定財政轉移支付具體操作規程,規范財政轉移支付行為。
其三,加強權力監督。“飯局就是仕途”,這句大實話折射出干部提拔存在的漏洞。顯然,有的時候,并非憑借工作水平,能者上,庸者下,而是講求公關水平,制造小圈子,排除異己,出現帶病提拔,也就在所難免。加強對選人用人權力的監督,探索建立干部任免提拔的連帶責任追究機制,才能讓干部敬畏手中的權力,堵上跑官要官的漏洞。張楓逸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