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公務宴請轉戰駐京辦。據報道,記者暗訪10余家各地駐京辦餐廳,多被告知,至少3日內餐廳的包間和宴會廳都已預訂一空。有負責人表示,駐京辦餐廳更具私密性,所以接待的多是政府官員。同時,駐京辦里的宴請尤顯奢華,費用動輒上萬一桌,茅臺更成尋常飲品。
這是則信息量豐富的新聞。一方面,正如網友感慨的,原來還有如此多的駐京辦,按照國務院此前的表態,各地駐京辦應被逐漸撤消;另一方面,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猶在耳邊,一些官員的吃喝之心依無收斂。后一個信息格外催人焦灼。從駐京辦的功能定位上不難推得,駐京辦餐廳的豪華宴會背后的交易魅影,揮之不去。
從各機關單位的內部食堂,到駐京辦,公款吃喝總能在監管視野之外,找到“第二戰場”。強令之下,為什么公款吃喝總是遏止不住?財政軟約束當然是重要因素,但公款吃喝本質上是利益勾兌的載體,吃喝只是由頭,后續利益交換才是關鍵,也是公款吃喝經年累月的驅動力。
在公務宴請的肆無忌憚之處,其實還埋藏著利益茍同的種子,它必須催生出更深刻的現實反思來。
讓財政預算透明,讓公務消費擁有更多的監督者,需要趕快行動起來。與此同時,還必須從制度源頭上反思行政利益空間生成的緣由,讓具體的制度設計不打折扣地被執行,讓資源分配的更公平。
問題是,當奢華的公務宴請總以狼藉的方式被抖露,我們距離本質上的治理還有多遠?怕就怕,駐京辦不是最后的節儉“失落園”。王聃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