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志儉
這幾天,雁灘大橋社區主任王博很郁悶,原因是跑前跑后為居民操辦的兩件事,都由于個別居民反對而無法實施。明明是給居民辦好事,為啥居民不配合工作人員、甚至遭到挨罵呢?王博感到很委屈,同時也感到不可思議。
前幾天,王博接到一件“美差”,城關區出資在轄區一個小區設立便民蔬菜店。如果蔬菜店建成不僅能解決就業,還能給居民生活帶來便利。王博講,這個小區住有上千民居民,賣菜要去幾千米外的宋家灘蔬菜市場。雖然距離不是太遠,但中間隔著高速公路進入市區的雁北路,每天車水馬龍喇叭聲不斷。而買菜人基本上都是老人,這里曾發生過老人買菜過馬路被車碰撞的事情。因此,這件事一直牽掛在王博的心上。
聽到這個好事,王博馬上安排工作人員去小區聯系。讓他意想不到的是一個多小時后工作人員返回,告訴他一樓一家住戶不同意設立蔬菜店。(菜店要建在這戶隔壁)“不可能吧?”王博又趕到小區,給一樓居民講設立菜店的好處。“你不要講了,沒關系,我老爹雖然腿腳不好,每天去市場買菜正好可以鍛煉身體。”一樓住戶老人兒子講到。就在王博不可理喻之時,二樓一位住戶也參與進來,并且語言很不文明。王博講,一樓居民反對建菜店他覺得還有些“道理”,可二樓住戶罵人他就感到不可理解了,一樓建菜店和你二樓沒有一點關系啊?
之后,社區工作人員前后又去了幾次,但始終沒有說服這兩戶居民。最后,這件好事只好拱手讓給別的社區。
大約半月前,有關部門要給轄區另一個小區建一個有頂的垃圾集中堆放點。該小區是蘭州市建設較早的高檔小區,內部環境優美,美中不足是小區原來垃圾一直露天堆放。夏天蚊蠅飛舞臭氣撲鼻,嚴重影響小區的整體形象。這件事一直讓小區物業和社區很頭痛,而小區居民也頗有微詞。就在社區工作人員聯系施工時,沒想到遇到樓上個別居民阻攔。“垃圾堆放點建好后影響我們看黃河的視線。”這個理由讓工作人員不可理解,要建的垃圾堆放點旁邊有一個小建筑,這個小建筑沒有影響居民視線,而建成后的堆放點比這個建筑還低,怎么能影響居民的視線呢?但不論工作人員作何解釋,個別居民就是不同意,致使這件好事至今還在擱淺。
王博給記者講完這兩件事不住搖頭,可以看出沒給居民辦成好事讓他很糾結。其實,大橋社區的這種遭遇在雁灘其他社區也發生過。
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兼職教授臧海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講,隨著著時代發展,如今社區已處在社會的前沿地帶,政府惠民的相關政策、居民的要求與服務、都要通過社區落實完成。而要做好這些事情離不開和居民打交道,居民有各種各樣的人。有的居民比較理解社區工作,有的居民可能不太理解社區工作。社區是站在整個小區層面上,而居民是站在個人利益上考慮問題。因此,得出結論難免一致,這是正常的。另外,社區不強行辦好事,也充分說明尊重居民的權利,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臧海群說,社區是居民的大家,它需要每一位居民支持和理解。尤其遇到個人利益和小區整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居民應盡量多從整體利益考慮,畢竟小區各項建設搞好了,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居民都能享受到方便實惠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