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人員享有無差別服務
北面灘村社區成城關區首個社區服務均等化建設示范點
記者 王占東
北面灘村社區是蘭州外來人口較集中的社區之一。近年來,社區努力打造以“外來人員與常住居民無差別的生活家園”為主題的“雁園工程”,走在了社區服務均等化的前列。今年3月,北面灘村社區被城關區確定為全區社區服務均等化首個示范點。7月底,城關區還在這里組織了社區服務均等化建設示范點觀摩活動。
“雁園工程”推進均等化服務
上周末的北面灘村社區內,綠柳吐翠,花草綻笑,彩旗招展,條幅飄飄。這是該社區自今年初被城關區確定為首個社區服務均等化示范點后,首次迎來全區社區服務均等化建設示范點觀摩活動。
城關區的四大班子領導、各街道辦主任、城關區各局局長一起來到這里,參觀考察社區服務均等化創建成果。
北面灘村社區,屬于雁北街道管轄,位于雁灘東北部,現村社區宅基地占地面積554.5畝,居民657戶,人口2053人。村社區下屬有北面灘農工商服務中心、雁灘管業市場兩個村辦企業。受獨特的地理區位影響,這里的常年流動人口在4000—5000人,是常住人口的兩倍多。
看似普通的北面灘村社區,憑借什么成為城關區首個社區服務均等化示范點?并受到全區如此重視?在村社區黨支部書記王毓寶看來,應歸結于北面灘村社區多年前就啟動并打造的“雁園工程”。作為領導并經歷了北面灘村社區近10年發展的人,王毓寶指出,伴隨城市化進程,大量的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在為城市發展和建設提供了人力保障同時,也給城市服務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像北面灘這樣的流動人口聚集區。在大量社會服務、社會保障功能下移到社區的情況下,社區已成為社會管理的前沿,把外來務工者當成自己人,時刻關心他們,使他們享受與常住居民均等化的服務,成為必然趨勢。
自2004年北面灘由村轉為村社區以來,村社區把加強外來流動人員和出租房屋服務管理作為強化社區管理的重點來抓,著力打造“雁園工程”。“雁”即外來的大雁(流動人員),“園”即家園,“雁園”意為外來人員居住和生活的家園。
從“雁園工程”啟動以來,我們一直在摸索城市化進程中村社區均等化服務的規律。這些年來,圍繞這一工程,我們主要做了七大項目:雁園服務大廳、雁園公寓、雁園學校、雁園書屋、雁園醫療服務站、雁園維權服務站、雁園健身休閑廣場。
王毓寶說,為讓這一工程落到實處,村社區還做了十方面工作:成立了村社區流動人口管理工作分站;建立了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專職協管員隊伍和信息員隊伍;制定了詳實的實施方案;制作了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流程圖版;組織開展了流動人口和出租房屋調查摸底專項行動;全面推行出租房屋公寓式管理模式;開展便民利民服務,強化責任追究。
伴隨著“雁園工程”的發展,目前,流動人口已基本享受到了與常住人口同等的待遇,比如租房的房費、衛生費、水電費與常住村民享有同等標準,與常住人口一樣,對流動人口中20歲以上適婚年齡女性免費進行乙肝等婚育檢查,對流動人口在村社區內開展一些集體公共娛樂活動,社區免費提供場所和設施等等。
“四議兩公開”建和諧社區
王毓寶介紹,“雁園工程”的建設,社區均等化服務的創建,離不開社區本身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多年來,北面灘村社區結合自身實際,通過“四議兩公開”工作方法,促進了社區的持續發展。
所謂“四議兩公開”,即“4+2”工作法,即村社區所有重大事項都必須在村社區黨組織領導下,按“四議”、“兩公開”的程序決策實施,“四議”:黨支部會提議、“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兩公開”: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通過“4+2”工作法的實踐和完善,基層民主深入人心,農村黨建扎實推進,鄉風文明日新月異,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據王毓寶介紹,北面灘村社區從2003年展開建設以來,經歷了拆遷、征地等一系列建設中的考驗,其間,黨支部、村社區居委會班子團結一致,按照國家征地要求、在地價及征地相關補償問題上,嚴格按“四議兩公開”,做到事事讓居民滿意,極大地促進了新村的建設。而這些來之不易的成果,為我們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創新社區管理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基礎。
目前北面灘村社區還成立了十個部門,比如村建設紀檢辦、綜合辦、計生辦、水電辦、物業辦、管業市場辦、供熱站、治安隊、車輛辦等,促進社區的管理、服務。
同時,村社區和雁北街道辦簽訂了年度目標考核責任書,而社區黨支部和村社區居委會又與社區各部門簽訂了內部目標考核責任書。為激勵村社區各管理服務部門工作積極性,村黨支部和村社區還建立了工作先進評比流動紅旗,每一季度開展一次評比,被評定為工作先進的部門,就掛上紅旗,并由村社區居委會對該部門給予2000元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