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嬰幼兒奶粉關稅下調不是第一次,遠的不說,自2012年1月1日起,包括嬰幼兒奶粉、護膚品等在內的730多種商品進行了新一輪的關稅下調。按說,關稅降低,洋奶粉的利益空間更大,理當相應的降價,或者說起碼的保持原價,可是事實是洋奶粉不降反升,而且漲的更頻繁,由每一兩年就漲一次價,到了三個月提一次價地步。此次降低關稅洋奶粉是否降?
真正來說,不論是洋商品還是國內商品,決定其價格的并非完全是關稅,而是市場,市場需求旺,其價格就高,市場不買帳其價格自然就難以堅挺,洋奶粉能一而再的漲,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崇洋”的心理,在這之后隱含著對國內品牌信心不足。
事實上來洋品牌并非就是那么地道,國家質檢總局最新公布的一批進境不合格食品通報名單中,新西蘭“奧蘭超級金裝嬰兒配方奶粉”共26噸因碘含量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而被退貨。14個月以來,發現共有34批次超過270噸不合格進口奶粉被銷毀或退貨,其中四分之三為嬰幼兒奶粉。洋奶粉出洋相的事例并不少見。即使是沒有查出的洋奶粉其優勢又在哪,高在哪?是更能健身還是更為聰明?沒有此方面的比較數據,只能說是憑想象,直觀的從價格上來判斷。
國內奶粉價格比洋奶粉便宜,雖說出現過一些問題,但都能及時就地解決,尤其是不少還遠銷國外,在它國也成了“洋”,但是一些人就是不買帳,寧愿“舍近求遠”,喜歡“洋”字號,此種心態不能不說對國內自己的產品不熟悉,廠家推廣不細,力度不夠所致,沒有拿出一套比較的規程,在提升消費者信心上顯然孱弱。
降低關稅肯定不是“讓利于商”,而是“讓利于民”讓公眾有更多的選擇,假如減少關稅之后,洋奶粉又重演一次不降反升,不僅消費者得多花錢,而且國庫的收入也要減少,顯然與減少關稅的初衷難以對應。
洋奶粉減少關稅即使是升,只要合法經營,無法進行干涉,但是并非就無能為力,關鍵是國內奶粉要雄起,從質量上下大力,趕上和超過,以質量占據市場,同時,還應加強監管,這個監管不僅是發現問題,還應有比較,內、外產品區別在那,給出一個信服的理由,不能是一本糊涂帳。(羅瑞明)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