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正在為“保殼”而苦苦掙扎的公司中,中鎢最早走向退市邊緣,讓市場有些意外。因為從其基本面來看,在暫停上市公司中,還算不錯:近兩年經營業績都是盈利的,不僅擁有成熟的重組方案,而且大股東具有央企背景。按過去的經驗,這樣的公司成功“復活”沒有太大問題。中鎢的重組方案被否,對于那些希望“放一馬”而避免退市的上市公司來說,無異于一記警鐘。
今年以來,退市制度一直是A股市場的熱點話題。在退市新規的壓力下,那些暫停上市公司和ST公司面臨的形勢更為緊迫。然而,面對各家公司“保殼”的努力,市場各方的心態卻不免有些復雜。
從短期效應看,“保殼”成功是皆大歡喜的結果。對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退市肯定是其發展的重大波折。尤其是那些經營困難的公司,更是雪上加霜。上市公司的退市,涉及職工和債權人的利益,涉及地方和大股東的利益。不僅如此,如果公司退市,那些在二級市場高價買進股票的投資者損失也會十分慘重。
由于牽扯的利益關系極為復雜,退市制度的推進就顯得比較艱難。A股市場這幾年來,一直未有新的退市案例。雖然不斷有上市公司在退市邊緣打轉,但事后都證明只是“狼來了”的故事。那些敢于去“賭”績差公司未來重組的投資者,經過或短或長的等待,都獲得了巨大收益。“咸魚翻身”后的股價暴漲,不斷吸引著投資者參與其中,甚至出現了一些只炒ST股的“專業戶”。
表面上,“不死鳥”神話的反復上演,似乎是一種共贏局面。實際上,這對股市的長遠發展卻有著不小的危害。一個良性的資本市場,需要吐故納新、優勝劣汰,否則就可能消化不良;在各種“保殼”的努力中,相當部分是運用政府補助、資產贈予、計提轉回等財務技巧,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并未發生質的改變,只不過為二級市場提供了炒作題材。即使是那些沒有重組計劃的績差股,在“虛幻”預期的支撐下,股價也不時被爆炒,不利于市場定價功能和成熟投資理念的形成。
正因為此,雖然退市制度面臨挑戰,卻是A股市場必須跨過的一道關。說到底,這是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之間的矛盾。今年推出的退市新規,一度給績差股帶來較大壓力。然而,從最近幾個月ST股的活躍表現看,市場對于退市風險并未給予足夠重視。這說明,偏愛績差股的投資思維在市場上還很強大,一些上市公司和投資者也心存僥幸,認為政策上有“網開一面”的可能。好的制度推出不易,執行更難。希望ST中鎢重組被否是一個積極信號,退市制度在今后的執行過程中能夠動真格,發揮出它應有的效力和作用。
對于投資者來說,也應當認識到,“烏雞變鳳凰”今后也許還會出現,但從大趨勢看,通過重組而脫胎換骨的難度越來越大,“殼資源”的價值則會越來越小。值不值得去“賭”,如何轉變投資理念,是一個應該仔細掂量的問題。(午言)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