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創志據人民網報道,歐債危機愁云未解,西方機構又把悲觀目光投向中國。其中花旗銀行稱,中國經濟已走到30年最危急時刻。此論一出,立馬遭到中國經濟界質疑,有專家提醒,要看清唱危中國言論背后的利益企圖,不要落入陷井;還有專家指出,西方“看空”中國的落腳點還是速度,他們很可能希望中國為提速而出臺更多利好政策,從而使投機資本獲利。
中國經濟目前確實出現一些困難,正如國家信息中心觀察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略顯疲態。其中,央行在不到一個月內兩次降息,也凸顯了中國經濟形勢的嚴竣。一方面,宏觀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下行態勢較為明顯;另一方面,企業景氣度不高。據匯豐銀行最新公布數據顯示,6月以來制造業采購經濟指數僅為48.1,創7個月新低。而鋼鐵、水泥、煤碳、電力等行業數據十分疲弱。
應該說,中國經濟出現某些困難,既有全球經濟大氣候影響,同時也是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結構不盡合理產生的結果。但是,對于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決不能盲人摸象,執其一端。而是需要辨證分析,保持清醒頭腦。
筆者認為,面對中國宏觀經濟持走弱的形勢,更需要堅定不移調整經濟結構。今年以來,中國各地有意調整經濟增速,特別是打壓樓市投機性需求,旨在促進經濟協調發展。盡管中國經濟已經連續5個季度呈現增速回落的態勢,但當前經濟增速的放緩,仍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
近些年來,一些地方將房地產開發作為支柱性產業,過度依賴房地產的繁榮,表面上看是拉動了經濟,但過高的房價既造成經濟結構扭曲,也影響了社會穩定。對此,國務院再次強調抵制房地產投機投資性。7月7日,溫家寶總理在江蘇調研時就強調,國家房地產市場調控仍然處于關鍵時期,調控任務還很艱巨,必須堅定不移做好調控工作。這表明,抑制房地產投機投資性不是一時之舉,而將是長期的政策。
當前,有一些地方政府已經采取了“變通”的松動政策,并且有銀行表現銀根松動的跡象。一些財大氣粗的“炒房團”又開始蠢蠢欲動,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當地房地產市場的人氣,推高了房價。很顯然,對于這種投機風潮的形成,房地產開發商有責任,地方政府負有更大的責任。房地產市場的狀況告訴我們,投機性購房一旦形成潮流,勢必會造成房價高企。因此,抑制投機性購房需求是當務之急。
打壓房地產投機性需求,表面上看似乎給一些地方經濟帶來困難,比如地方財政收入可能減收,建筑、建材、運輸等行業可能受到影響。但從國家經濟安全和人民利益出發,抑制房地產投資投機行為,對于促進經濟協調發展是十分必要的。事實上,不少地方作出調整經濟結構的決策,就有力地促進經濟結構良性發展。
改革開放30多年的時間,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歷了不同尋常的曲折與艱辛。在這個過程中,“唱衰”和“吹捧”是西方一些媒體人士慣用的伎倆。各種論調面前,最重要的還是保持清醒頭腦,堅定不移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克服經濟運行中的困難和不足,在世界經濟的大潮中平穩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