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位南方朋友說,你們蘭州還算不上大城市,因為還不堵車。十年之后的今天,我們喜看蘭州成了大城市。
在西部地區,蘭州的確算一個大城市,除了300多萬人口,作為大城市她還有太多太多的標簽:一個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北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西部重要的區域經濟增長極,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區,山水之城、宜居之城……。把這些標簽都貼在這座城市身上,我們眼花繚亂,她累得直喘氣。
中國農業社會的歷史太久,以致于我們對城市有太多的需求和想象:我們希望城市中有一切我們需要的東西,社會越發展,對城市的這種需求和想象越強烈。城市的建設者都有上帝之手,他們盡力地在城市中提供人們所需要的一切,所想象的一切。可以說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就是“城市想象”實現的歷史。
世界上沒有天堂,無論城市與想象多么接近,她都不是天堂,城市建設者能夠實現想象的藍圖,但不是上帝。當我們在贊嘆城市發展的豐功偉績時,“城市病”卻折磨著我們,堵車一事就足以讓人抓狂。
蘭洽會期間,蘭州的交通出現了晴天。一路暢通,人們感嘆:仿佛又回到了10年前,原來那時候生活這么美好!
可我們回不到10年前。這種以單雙號限行為保障的暢通是一場夢,暢行在道路上的每一個人既是受益者,又是加害者,這種暢通是以一部分人讓渡駕車上路的權利為前提的。無論是限行、車輛限購,還是收取擁堵費都不是暢交通的根本之策,如果強制實行,必然帶來城市更嚴重的內傷,這是與城市的想象相違背的。
網上有個流行的段子,說好男人的標準是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養得了老婆,哄得了丈母娘,開得起好車,買得起洋房……。可是現實中,很多好男人就是被這些目標活生生地給累死了。
城市也能累死,功能太集中也能把一座城市累死。城市的每一個標簽啟用一次,城市要死一次。這些活動固然都有助于城市的繁榮,但是市民“死不起”,政府大約也“死不起”。
昨天我在微博上寫了一個想法:大型節會是否適當讓蘭州以外的其他市州承辦,此舉有三個好處:一是可以減輕省會城市交通等方面壓力,二是提升其他市州的辦會能力,促進硬件改造,三是有利于各市州展示形象,促進外界對甘肅各地的了解。這個看法得到了部分網友的贊同。其實過去的兩屆省級大型運動會分別在嘉峪關和慶陽舉辦,就對當地體育設施的升級改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老百姓受益良多,地方形象再上臺階。
應當允許城市有功能上的缺憾,不僅市民應當這樣理解,城市建設者也應當這樣理解。我們不能期望一座城市既空氣干凈、宜居宜游,又是工業重鎮,既能頻繁“請客”,又能讓市民暢通出行。
生活在“城市病”的現實中,人們對城市有了另一種想象:一些地方對城市布局做了調整,對工業、商貿、物流、居住、行政等城市功能進行分割,分別設區。一種更先進的理念是“城市群”,相鄰的城市分別承擔其中的某一項功能,這種尚在實踐中的藍圖未來如何值得期待,或許將是城市建設的一個潮流。但至少從中我們看到對人們城市的想象已經歸于平淡:沒有誰敢再去建設一個包羅萬象、包打天下的城市。
干的太多太累,就該讓別人分擔點。這是時下人們勸告強人的一句流行語,對一座城市,這個勸告也非常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