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7月16日電題:甘肅玉門:戈壁鹽堿地變成“聚寶盆”
新華社記者王博
七月,戈壁灘上迎來了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鄭平山抓緊時間搶收著地里已經成熟的枸杞。他身后,一顆顆枸杞像瑪瑙一樣,密密麻麻掛滿枝頭。
“今年收成不錯,以前根本沒想到能長這么好。”看著這一切,鄭平山難掩豐收的喜悅。
今年51歲的鄭平山是甘肅省玉門市下西號鎮下東號村的村民。他所生活的地方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同很多戈壁上的城市一樣,玉門市氣候干旱,降水稀少,土地偏鹽堿化,且多被砂石覆蓋,脆弱的生態環境嚴重制約了當地農作物生長。
鄭平山告訴記者,過去村民大多種小麥、茴香等傳統農作物,或者靠養羊為生,產量低、銷路少,一年下來一畝地平均收入不到1000元。“家里雖然有28畝地,但一年到頭收入也就1萬多元,日子過得緊巴巴。”
近年來,當地政府通過多次考察、試驗,決定針對當地的自然條件,引進枸杞種植,通過發展枸杞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玉門市的自然環境惡劣,但是對于枸杞種植來說卻非常適宜。”玉門市林業局局長周清說。
周清介紹,玉門地區年平均日照時間達3000多小時,年降水量在68毫米左右,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地弱堿性等,都成為枸杞種植的有利條件。此外,玉門的多風氣候也有利于防止枸杞的病蟲害發生,保證果實質量。
為了支持農戶種植枸杞,當地政府對農戶種植的枸杞每畝地一次性補貼700元到1000元,通過合作社定期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和田間管理,當地政府還引進了多家枸杞加工企業,與農戶簽訂合同訂單,解決了枸杞的銷路問題。
去年,鄭平山將家里的26畝地全改種枸杞,農忙時期他還雇了10多個村民幫他一起采摘。“采摘完后,就有企業專門過來收購,坐在家里就把錢掙了。”鄭平山笑著說,去年光是枸杞這一項就為他家帶來了7萬多元收入。
目前在下西號鎮,枸杞種植面積已經達到4.1萬畝,占當地耕地總面積的近六成,依靠枸杞種植,農民人均收入達9000多元,達到農民人均總收入的55.3%。
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近年來玉門市還結合當地豐富的枸杞資源,相繼引進了枸杞鮮果加工、凍干枸杞以及枸杞交易市場等枸杞產業深加工項目,不斷延長產業鏈,進一步壯大當地經濟發展。
“目前,玉門的枸杞加工已經由傳統的晾曬加工向保健食品、功能飲料、化妝用品等領域轉化,現在已經開發出了枸杞酒、枸杞果汁、油料、茶葉等多種精深加工產品,產品的附加值有了很大提高。”周清說,昔日貧瘠的戈壁鹽堿地已經成了當地的“聚寶盆”。
在此基礎上,玉門市還通過電商等方式拓展銷售渠道,除了銷往中東部地區外,近年來還銷往臺灣、馬來西亞等地。
記者從玉門市林業局了解到,截至目前,玉門的枸杞種植面積已經達到22萬畝,年產干果4萬多噸,總產值達到14億元,占到當地農業總產值的30%以上,預計到2020年,枸杞種植面積將達到40萬畝,總產值突破60億元,枸杞產業已經成為這座戈壁小城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完)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