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廢棄的幼兒園教室
玉門廢棄的電影院
玉門油田
新中國第一口油井
沒有來玉門的時候,準確的說應該是玉門老城(當地人為了和新城區分)。我對這里的概念其實是非常模糊的,之前就知道中國的第一口油井在這里,中國石油工人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王進喜是玉門人,我也有幸到了王進喜的家鄉玉門赤金。2010年具體的日子我記不得了,我看到一篇關于玉門空城的報道,被文章中僅有的一張配圖深深吸引,我當時就在想,這張配圖的后面是什么,要是能夠去看看就好了。沒有想到正在我思量的時候,甘肅舟曲發生了特大泥石流災害,這個事也就擱置了。
8月底,正打算休個年假,上海的朋友卻跟我提到了玉門,心立馬就癢癢了,我決定將年假內容定為玉門老城的獨自旅行了。我想把這座即將消失的城市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來。
說走咱就走,說拍咱就拍,我向來做事干脆利索。打定主意,我就開始收拾裝備,最重要的武器當然是我的寶貝相機。9月3日晚,我從蘭州上火車,前往1000公里外的玉門,火車上,老婆短信追問“你什么時候回來”,“拍不完片子不回來”我堅決地說,然后,她就不搭理我了。回來后,我把拍攝的片子給她看,她說“看著像鬼片”,乍一聽,我有點郁悶,畢竟這是我將近一周獨自孤寂游走的收獲啊,居然不給點兒鼓勵,不過轉念一想,這是句褒獎的話,如今的玉門老城已經是空城廢都,如果看著像鬼片,那么,至少凄涼的感覺被我的鏡頭抓回來了。
行和住
“換票,小伙子你到站了!” 我被列車員從睡夢中叫醒,看時間已經是9月4日早上6點了,我拖著兩個又笨又大的包在車廂門口等待下車。
趴在火車的玻璃上向后望去,在天地交接處有一道淺淺的紅色,太陽要升起來了。居然偶然邂逅了戈壁灘的日出。
看風景讓我忘掉了旅途的枯燥。不久,火車在玉門鎮車站停靠了。“5塊進城,小伙子去哪里!”剛一出站,就被出租車司機圍了個水泄不通,我不停搖手拒絕,總算沖出重圍。等人潮過去,一個出租車師傅又執著地走向我,我說要去玉門老城,“150,最低價,路不好走要70多公里呢。”價格還算公道,我把裝衣服和食物的大包扔進了后備箱,而裝拍攝器材的包,我抱在懷里,然后上了車。
因為路遠,就和司機師傅聊天打發時間,司機姓于,當過兵,祖輩是支援大西北過來的,來了就扎根這里了。于師傅聽說我要去玉門老城旅游,有點驚訝,“那有什么好玩的,就一個老君廟”,不過,他沉思了一會,又說:“不過去看看也好,那里快成空城了!”
“難道一個人都沒有了?”我問,于師傅哈哈笑道:“有啊,你去吃的住的都有地方,就是晚上別出門,10萬多人的城市,現在也就1萬多人了。”
上午9點左右,我終于到了玉門老城。我下車的地方叫三三區,很有意思的名字。一塊錢上了一輛當地的面包車,我和面包車司機楊師傅談好價錢,10塊錢就可以拉著我,繞著老城區轉一圈,楊師傅一邊開車一邊給我簡單介紹,說這是公園、這是老市政府、這是幼兒園。不過,如今,這些地方都已經基本荒廢了。
在往南坪區的路上,我看到三三兩兩穿紅色工作服的石油管理局的工作人員,還有就是到處封閉的大門。此時我突然發現自己的語言很匱乏。一棟棟的住宅樓被封了,很多單位的大門不是封住就是上鎖,在遠處,還有幾個拆遷工人在工作。楊師傅說,現在這里的平房全拆了,樓房先留著,整個城市現在最繁華的地方也就是在解放門、北坪,其他地方的人基本上全走了。
當面包車開到了這個城市的最南端,楊師傅指著一個不準地方車輛進入的閘口說:“那里下去就是老君廟,玉門油田就在下面。”說到這里楊師傅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后來,我取消繞城計劃,打算先找個住處,一是把笨重行李放下,二是免得天黑露宿街頭,運氣不錯,我找到這個老城唯二的賓館——玉門迎賓館(另一家賓館據說是祁連山賓館),房間談不上好,但總算干凈。
開始用相機旅行
放下行李,我就出了賓館,此時是上午10點左右,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讓我熟悉并拍攝,出門,我向右拐,然后在大街上四處轉。一草一物,磚塊封起來的大門,玻璃上的褪色廣告……滿眼的破與舊,感覺也跟著凄涼起來。
一座前蘇聯的老式建筑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建筑物的頂上有1956的字樣??磥硪彩怯袣v史的了。一條看門的黑狗,朝我狂叫,它被拴著,而且只有3條腿。
“小伙子,拍啥呢,前段時間北京來了幾個學生也在這里拍。”聽到狗叫,對面廢棄的圖書館里走出一位老人。在這么荒涼的地方,看見人,我欣喜不已。“大爺,這個建筑是干啥的?”我問。
他是這里的看門人,今年60歲,名叫楊長云。楊大爺說,“這是蘇聯人蓋的,是玉門石油管理局的第一棟辦公大樓,1958年的時候,朱德還在這里住過,不過你看現在已經變成這樣了。”“我再看一個月也就不看了,要到北京去帶孫子了。管理局的人再找個人看吧。”楊長云說完,就背著手買菜去了,他邊走邊說:“現在買菜也要走很遠的路才行,只有市中心的市場才有賣的。”老人不讓我拍他,我尊重了他的意見,沒有按快門。
離開這座大樓,繼續往上走,就到了玉門體育場。偌大的體育場空空如也。我站在里面時,51歲的劉師傅從豁口處走了進來。我迎上去打了個招呼,順便遞上一支煙。
劉師傅說,他是土生土長的玉門人,父輩原在陜西秦劇團,后來到這里演出,覺得這里很有發展前途就留下了。劉師傅在這里上完小學上初中、高中,結婚生子。孩子現在已經遠在重慶上大學了。劉師傅感慨道,以前他上學的學校現在都廢棄搬走了:“人活著就是為了活人,現在這里連個人都沒有,真不知道怎么生活!”劉師傅在銀行上班,他已經在酒泉買了房子,準備一退休就和老伴兒搬到酒泉去生活。
告別了劉師傅,已是中午,肚子空空,開始抗議。我返回賓館,準備在這里吃飯,賓館服務員告訴我說:“這兩天廚師不在,賓館沒有飯,到下面解放門就有飯館了。”我出了門,最后找到一家餃子館,里面坐了兩個油田的工人。吃完飯,回賓館躺下休息,沒想到一覺睡到了下午4點,沒有喧鬧,沒有汽車喇叭,加之旅途勞頓,居然睡了一頓飽覺。
下午沒有走遠,就在隔壁已經廢棄的油田醫院礦區分院轉了一會。廢棄的門診大樓,廢棄的大院,廢棄的老辦公樓,廢棄的花室。到處雜草叢生,破舊不堪。身處在這樣的環境下,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些什么,孤獨而又害怕。
9月5日一大早,按照原計劃去看玉門油田,看看中國的第一口油井。出門竟然發現起霧了。但我還是去了。拍不成就用眼睛看嘛。我還翻墻跑進了一家幼兒園;9月6日的時候,居然下起了雪,我雖然帶了衣服,但是還覺得冷。拍攝基本沒法進行了,我拍了幾張,然后回到賓館心疼地擦我的相機。7日的時候,天氣轉晴了,玉門油田和祁連山的皚皚白雪都看得十分清晰了。那種壯闊的感覺,讓人心情豁達起來。這一天,我還去石油工人宿舍樓等處轉了轉,發現了難得的生活氣息,晾曬的布娃娃,輝煌牌太陽能;8日,是此行的最后一天,在玉門迎賓館附近拍了拍,這里是少有的人口密集區了,還能看見背著書包的小學生,算是這個城市的活力和生機的集中展現了。這幾天里,我幾乎沒怎么說話,因為遇到的人少,吃飯集中于那家餃子館,到離開的時候,我已經把他們飯館各種餡的餃子都吃遍了。就要回去的時候,突然有點留戀,因為,很難再具體計劃以后什么時候再來玉門老城了,也許這是對這座廢都的唯一一次親密接觸吧。此次的旅行,不管怎樣,對我而言,都是一次有意義的探訪。在回玉門鎮的路上,我讓司機師傅幫我拍了張照,算是對這次旅行的常規留念。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