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記者張國偉 通訊員馮金龍)構建節水型社會是推動縣域產業發展、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的重要環節。永昌縣地處西北干旱區,水資源短缺始終是制約發展的關鍵瓶頸,近年來,永昌縣始終以“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為核心理念,從制度創新、技術革新、全民參與等多維度發力,構建起覆蓋全領域的節水體系,探索出一條以水定產、以水促綠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為全縣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制度先行,構建全鏈條節水機制。工業領域通過嚴控高耗水項目準入、推廣循環用水技術,促進企業轉型升級;農業領域推行“以水定地、以水定種”,優化種植結構,提產增效;公共機構則以標桿示范,帶動全社會參與節水行動,助力構建節水型社會……永昌縣將節水納入頂層設計,創新推出節水“五項機制”——工業“八聚焦”、農業“十抓”、城鎮“提六率”、生態“七嚴”、公共機構“八全”,形成覆蓋生產生活各環節的節水制度網絡。

工業升級,循環激活“第二水源”。近年來,永昌縣嚴控高耗水項目準入,推動工業企業實施節水技改,再生水回用率顯著提升,全縣工業用水效率大幅提升,節水型工業企業覆蓋率持續提高。金昌鑫華焦化公司積極參與節水型社會建設,通過強化管理、設備升級、廢水回用等有效舉措,嚴格落實節水目標,堅決杜絕水資源浪費,企業每年用水總量呈下降趨勢,節水質效持續提升;甘肅豐盛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除氧器乏汽回收冷凝水、蒸汽冷凝水代替板式換熱消耗,將低溫冷凝水、反滲透二級濃水和EDI系統濃水回收至循環系統,調節循環水溫度、降低漂移量消耗,形成中水回用,有效降低新鮮水用量,水循環利用率達94%以上,在提高水循環利用率方面下功夫,逐步提升用水效率,有力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
農業革新,發揮田間節水智慧。近年來,永昌縣立足縣情水情,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增強水資源過程控制和精細化管理水平,在節本增效的同時,走上一條生態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之路。
面對農業用水占比高的現狀,永昌縣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及高效節水項目,不斷推廣高效節水滴灌技術在農業中的運用,大幅度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走進甘肅農墾永昌農場青山分場自動化灌溉示范點,灌溉設備每一個出水閥門都能精準地調整水壓,有效減少“跑、冒、滴、漏”的現象,真正實現水資源的最大利用;焦家莊鎮以“三提升三減少”為抓手,在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基礎上,建設31座小微型蓄水池,提升蓄水保土能力的同時,實現高效節水,讓每一滴水都精準灌溉農田。目前,全縣農業用水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灌溉計量設施覆蓋率穩步提升。

示范宣傳,雙向發力帶動全民參與。縣域內143家公共機構作為節水行動的“先鋒隊”,通過安裝減壓閥、節水起泡器等改造,用水總量同比下降7%,形成“機關先行、全民響應”的示范效應。華東超市通過設備改造、節水管理、節水宣傳等措施,持續提升水資源利用率,有效減少水資源浪費,每月節水20立方米,年節水量可達240立方米,節水率50%。
同時,永昌縣以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等契機,利用拉橫幅、發放彩頁、新媒體推送等形式開展節水宣傳活動,堅持“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推動節水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向群眾涉水法律法規和節水知識,提高居民節水知曉率,全社會營造節水、愛水、惜水的氛圍更趨濃厚。
從“與旱共舞”到“因水而興”,永昌縣用實踐證明,節水不是限制發展的“緊箍咒”,而是綠色轉型的“金鑰匙”。在這片曾經為水所困的土地上,一曲人水和諧的生態交響曲正激昂奏響。未來,永昌將持續深化節水工作,繼續以水為媒,探索更高效的水資源管理模式,為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水資源保障。
(責任編輯: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