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永昌訊(記者張國偉通訊員魯娜琳黃悅)近日,在永昌縣東寨鎮龍口村,一車車剛從田地里掰下來的水果玉米送到了永昌縣田豐耕牧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蔬菜基地,工人們圍坐在小山似的玉米堆旁挨個挑選,那些質量不好、無法售賣的玉米棒則被單獨放在一邊。合作社負責人張路安駕駛著裝載車將一斗斗的廢棄玉米棒從蔬菜基地運往尾菜混合堆式青貯場。

在其他種植大戶眼中,這些無法售賣的玉米棒就是妥妥的“生態包袱”,只能送給周圍的養殖戶或者當成垃圾丟棄,而在張路安這里,這些都是“寶貝疙瘩”。
張路安眼中的“寶貝疙瘩”除了這些玉米,還有娃娃菜、西蘭花、甘藍等高原夏菜的尾菜。變廢為寶的關鍵,在于張路安今年6月份引進的尾菜混合堆式青貯飼料化利用技術和尾菜青貯裹包飼料化循環利用技術。


該技術將尾菜進行晾曬處理后,使用鍘草機軋碎并加入風干的小麥、玉米秸稈或玉米芯作為輔料,通過飼料全混合日糧制備機攪拌均勻,同時加入乳酸菌劑壓實裝填,充分排氣后,將塑料薄膜覆蓋密封青貯,形成尾菜堆式青貯飼料。
這項技術的利用實現了蔬菜種植和養殖業的有機結合,解決了田豐耕牧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身種植的高原夏菜尾菜處理問題;而這樣加工出來的飼料保存時間長,牲畜適口性好,是合作社養殖的200頭牛的“營養口糧”。截至目前,合作社共處理田間尾菜300多畝,青貯裹包飼料300余噸。
(責任編輯: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