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式扶貧奏華章 產業引領閩寧協作駛入快車道
如何讓扶貧從“輸血”轉為“造血”,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需要破解的重要課題。20年來,閩寧協作成功實現了由援助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的轉變。福建省將人才、資金、技術、經驗輸送到了寧夏,結合寧夏貧困地區的土地、特色農產品和勞動力資源,通過招商引資和產業項目落地,積極培育發展寧夏的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增強經濟內生動力,走出了一條以市場為導向、產業帶動、擴大就業、促進增收的脫貧之路。
隨著產業援寧的一個個項目在寧夏這片熱土落地,一筆筆資金集中注入,寧夏經濟社會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與此同時,受援地的群眾也從中受益,逐步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
閩寧鎮:打造“一城兩園” 鋪就致富之路
位于寧夏賀蘭山東麓的永寧縣閩寧鎮,通過20年的閩寧協作,為當地移民鋪就了一條產業致富之路。2015年,閩寧鎮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0350元,比移民初期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80元增加了17.8倍,成為移民致富示范鎮。
經過福建省多年的產業化扶貧,全鎮初步形成了“建園區、養黃牛、種葡萄、抓勞務”特色產業發展路徑,走上了產業致富的道路。2013年,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打造閩寧鎮“一城兩園”的發展思路。“一城”即抓好閩寧鎮特色小城鎮建設,努力打造寧夏第一鎮;“兩園”即抓好閩寧扶貧產業園和閩寧產業城兩個園區建設。
2013年10月,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十七次聯席會上,福建廣亞集團等13家企業正式進駐閩寧產業城,金強集團投資10億元的硅酸鹽保溫板項目、亞通創新集團投資約5.7億元的現代農業設施項目、銀峰集團投資30億元的新型鋁型材制造項目、成功紅酒業有限公司投資6.5億元的葡萄酒業城項目、牧樂機械有限公司投資2500萬元的機械制造及配套產品生產基地項目,紛紛落戶閩寧產業城,助力打造寧夏移民致富第一鎮。
西吉閩寧產業園:發展優勢產業 助力轉型升級
投資10億元的寧夏(西吉)閩寧產業園,是寧南山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區,是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先行區,也是經濟開發開放示范區和西吉優勢資源加工產業聚集區。園區通過產業扶貧先行先試,讓更多大山里的百姓走上了康莊大道。
據了解,福建莆田市秀嶼區與固原市西吉縣對口協作以來,西吉閩寧產業園緊緊圍繞特色農產品加工、輕工、電子、物流、商貿服務“一園五區”的整體空間功能布局,重點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截至目前,產業園已建成投產馬鈴薯深加工、服飾加工、回鄉刺繡、塑膠制品、食品包裝、電子產品、自行車生產、精油加工、建材制品等企業15家,吸納1300人就業,園區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7.8億元。
自西吉閩寧產業園建成以來,莆田市先后援助西吉縣各類項目68個,累計投入資金5900多萬元,特別是秀嶼區與西吉縣對口協作以來,兩縣區進一步創新協作方式,大手筆、寬領域推進協作,幫助西吉縣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
隆德閩寧產業園:承接產業轉移 加速產業聚集
隆德縣閩寧扶貧產業園作為承接產業轉移、加速產業聚集的主要載體,自建園之初,就從抓招商引資入手,以市場為導向,先后招商引進新坐標鞋服、天鴻食品等32家企業落戶園區。
按照“充分依托閩寧協作、發揮特色資源優勢、突出扶貧帶動作用、創新發展工業地產、嚴守環境保護紅線”的原則,隆德縣舉全縣之力加快閩寧扶貧產業園建設。近年來,廣州香雪集團中藥資源開發公司、大連佐源集團、浙江日普集團以及上海果脯、阿里巴巴電商等項目相繼啟動。寧夏隆德人造花工藝有限公司成為該縣第一家集研發、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勞動密集型出口創匯企業,公司生產的時尚花飾產品,遠銷歐美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成為固原市最大的出口創匯企業。
2015年,園區內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3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0.87億元,解決就業1504人。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和出口創匯型的人造花項目下線生產,解決了900多人就業,出口創匯2000萬美元,實現產值1.5億元以上。
隆德中藥材:成為朝陽產業 促進農民增收
在隆德縣,從福建等地引進推廣的中藥材新品種,提升了產業現代化水平。結合六盤山獨特的地理優勢,突出六盤山道地藥材,建成以秦艽、黃芩、黃芪、柴胡、黨參、枸杞為主導的萬畝中藥材優質種苗基地和10萬畝規范化種植基地。中藥材作為當地的傳統優勢產業,目前已初步形成“百戶加工、千戶育苗,萬戶種植”的產業發展格局。
在閩寧協作中,福建投資興建的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帶動當地農民科學化種植中藥材,并多次在福建舉辦隆德縣中藥材等項目專場推介會。
截至目前,在福建掛職干部及福建企業家的帶動下,隆德縣采取“公司(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基地+農戶”的模式,推行“訂單種植”,積極開展生產基地建設和加工企業GMP認證,構筑種植、加工、營銷和研發為一體的中藥材產業新格局,努力在種植規模、種植標準、農戶參與度、產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逐步實現由“中藥材原料基地”向“中醫藥產品生產基地”轉變,使中藥材產業真正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的朝陽產業。
冷涼蔬菜:幫農民脫窮帽 讓戶戶錢袋鼓
依托當地高原氣候冷涼、生態綠色的地理環境優勢,固原市正在建設中國冷涼蔬菜產業基地。在掛職干部陳玉鵬、陳奮強的牽線搭橋下,2009年4月,福建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涵江華林蔬菜有限公司在西吉縣征地110畝,首期投資6000萬元,成立寧夏華林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公司統一提供良種、統一技術標準、全程技術指導、確保產品質量,經初步加工后,面向全國市場銷售。
閩商林水英投資的華林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建立起現代農業示范基地,開創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和產、加、銷一體化種植的“華林模式”。幾十種高端蔬菜引入西吉,打破了山鄉蔬菜種植“老三樣”。華林公司的現代農場有5200座溫棚,年產蔬菜3萬噸,8500多名農村剩余勞動力在這里變身產業工人,周邊300多農戶也開始種植起冷涼蔬菜。華林公司自創建以來,綜合投入已超過2億元。
“華林蔬菜”西吉生根,最大的受益者是當地農民。據西吉縣農經部門測算,以往除去各項費用支出,當地農民每年每畝的純收入不足500元。而華林公司一次性就向土地流轉合作社支付每畝500元的租賃費。種植基地建成后,帶動吉強、興隆兩鎮5個行政村300多戶農民從事現代有機蔬菜生產,每戶每年僅種植蔬菜就可增加1萬多元收入。把土地流轉出去收租后,農民還可在自家門口的蔬菜公司打工或外出務工掙錢。目前,基地雇工人數1000多人,月工資平均1000元,用工高峰期可達2000多人。
涇源肉牛:建設高端基地 拓寬扶貧之路
畜牧業已成為涇源縣農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當地正在破解多元化飼草基地、良種繁育、基礎牧畜、標準化規模化養殖等產業發展難題,形成飼草種植—飼料加工—養殖—屠宰加工—冷藏—銷售產業鏈。
在福建相關部門的幫助下,涇源肉牛產業開始走上“產業+農戶”的道路。不僅同時建設了國際良種胚胎移植繁育示范小區,還對基礎母牛專門進行胚胎移植繁育。通過扶持貧困農戶種植優質牧草,投放母牛,走脫貧致富之路。福建扶持水溝萬頭養殖園區、大田新天地萬噸飼草料配送中心和涇河源鎮冶家村安格斯基礎母牛養殖示范項目,這些幫扶讓涇源百姓交口稱贊。“涇源黃牛”地理標志和地理商標的注冊,也為草畜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20年間,涇源縣通過以苜蓿為主的優質牧草基地建設,扶持基礎母牛存欄和標準化園區創建,在現有基礎上適度擴大規模,依托養殖園區進行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鼓勵農民發展養殖,實現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全覆蓋。目前,該縣通過建設六盤山肉牛交易中心,打造西北最大的肉牛集散地,牛羊肉產業正在向標準化、集群化、國際化發展。
六盤山苗木:形成產業集群 引領產業轉型
六盤山苗木全國有名,如何引領涇源縣苗木產業轉型,成為福建援寧掛職干部的“心頭事”。掛職干部多次南下搬救兵,閩商姚迅帶著公司法律顧問等團隊來到涇源縣,僅2個多月時間,寧夏皇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宣告成立。
隨后,皇達公司干了幾件讓山區農民大開眼界的事:建立苗木專業交易市場,統一了數千個沿路而設的攤點;產品公開上網,面向全國銷售;與福建農林大學等院所建立珍稀苗木育苗實驗室,對六盤山70多種瀕臨絕種的珍稀花木進行人工繁育。在皇達“頭腦風暴”的啟迪下,市場、流通、信息、品種等“死穴”隨之打通。2013年,涇源縣苗木專業交易市場成交額1.5億元,占全縣苗木銷售收入的一半以上,建成珍稀苗木生產基地并成功上市,六盤山地區形成苗木產業集群。
經過幾年發展,該公司已形成集苗木珍稀品種研發、繁育、大面積種植、苗木交易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機構。該公司先后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福建農林大學簽訂合作協議,針對六盤山區乃至西北地區珍稀瀕危植物進行合作開發和推廣,在涇源縣設立福建農林大學林業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15年11月13日,該公司在新三板掛牌。
西吉馬鈴薯:通過深加工 變身“金豆豆”
2011年底,為響應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戰略,福建省紅太陽精品有限公司來到西吉縣投資建廠,成立寧夏國圣食品有限公司。經過5年發展,國圣公司不僅打造了寧夏馬鈴薯種薯基地,還讓小土豆搖身一變,成為消費者喜愛的零食。
2012年10月,寧夏國圣食品有限公司與當地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和技術互利的模式,僅用5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建設繁育基地等任務,打造土豆加工全產業鏈。該公司依托西吉縣豐富的馬鈴薯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將國內現有休閑食品加工設備進行改良,對馬鈴薯深加工工藝進行革新,提高了馬鈴薯在休閑食品中的添加量及營養成分,全面提升西吉馬鈴薯產品附加值。
截至目前,國圣公司完成了14條現代化馬鈴薯加工生產線,可生產29種馬鈴薯休閑食品,每年可直接使用當地新鮮馬鈴薯約4萬噸,年生產清真土豆餅干、土豆沙琪瑪等馬鈴薯休閑食品達數萬噸,為當地數千名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讓六盤山腳下的土豆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金豆豆”。
菌菇產業:種下幸福草 長成搖錢樹
在西海固,老百姓喜歡稱種植菌菇的草為“閩寧草”“幸福草”。20年來,閩寧協作創造性地將菌草產業引人西海固地區。人稱“菌草之神”的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林占熺被福建省領導點將上陣,任務是幫助寧夏發展菌草業。菌草技術在寧夏的引種成功,打破了西海固地區以糧為主的傳統種植模式,開辟了一條高效農業發展之路。
從1997年起,福建農林大學菌草研究所先后派出15批205名技術人員到寧夏推廣菌草扶貧技術,并分別在彭陽、原州區、海原等地建立示范點,逐步擴展到寧夏各地,開啟了西海固地區農業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新局面。多年來,閩寧兩省區不斷探索和努力,在彭陽等荒漠化貧困地區運用菌草技術發展菌草產業,授之以漁的“造血式”產業扶貧,幫助成千上萬農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全區累計種植菌草17萬棚,解決就業2.28萬人次,行業新增產值2.87億元,山區農民增收1.66億元。菌草種植已成為閩寧對口扶貧項目中群眾受益最大的增收項目,大部分菌草種植農戶走上了致富之路,他們親切地把菌草技術稱為“搖錢樹”。
如今,彭陽菌菇已形成品牌,走上西安、蘭州、銀川等城市市民的餐桌。
德龍酒業:葡萄釀美酒 戈壁變綠洲
10年前,永寧縣閩寧鎮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片沉寂千年的戈壁荒灘,但是閩籍僑商陳德啟卻從荒涼中看到了希望,“我要在這里種出世界上最好的釀酒葡萄。”2007年,陳德啟來到閩寧鎮后,突然對賀蘭山東麓這片戈壁灘有了一見鐘情的感覺。
原本打算投資做房地產生意的陳德啟徹底改變了主意,他找來多名葡萄種植專家對賀蘭山東麓土質進行鑒定和分析,最終確定賀蘭山東麓和法國波爾多葡萄酒生產地同處于世界種植葡萄的“黃金緯度”。2008年,陳德啟注冊成立了寧夏德龍酒業有限公司,與永寧縣政府簽訂了10萬畝葡萄種植基地建設協議。
陳德啟最終投資7億元,在閩寧鎮10萬畝荒漠戈壁建起了釀酒葡萄種植基地和酒莊,不僅吸納千余人就業,還帶動當地農民共同發展葡萄產業。公司還引進了意大利優質釀酒葡萄品種、先進的釀酒葡萄種植技術,形成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鏈,打造集種植、釀造、休閑觀光娛樂為一體的葡萄產業園區,創造了讓沉寂上億年的戈壁灘變綠洲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