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書寫閩寧扶貧協作新答卷
福建省援寧工作隊聚焦精準脫貧,從組織領導、人才交流、資金支持等方面持續發力——
大西北網訊 2016年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銀川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著眼于任務的適當平衡,完善省際結對關系。實施“攜手奔小康”行動,著力推動縣與縣精準對接。要動員東部地區各級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各界人士等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工作。要明確重點,精準聚焦。產業合作、勞務協作、人才支援、資金支持都要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精準發力。
當年11月,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福建省第十批援寧工作隊21名同志接過閩寧扶貧協作的接力棒,趕赴寧夏掛職。工作隊以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和閩寧協作聯席會議精神,從組織領導、人才交流、資金支持等方面精準發力,推進閩寧扶貧協作深入開展。
“隆德模式”開創閩寧扶貧協作新局面
“把這些信息匯總,下次可以直接用。”6月8日,記者走進位于隆德縣的閩寧殘疾人托養創業中心,該中心電商平臺管理員辛保同正手把手教新來的同事操作電商平臺。
“以前覺得自己是家里的負擔,一度悲觀絕望,沒想到還能做對家人、對社會有用的事!”隆德縣神林鄉辛平村的辛保同大學畢業后因病致殘,只能坐輪椅,父親辛國斌癱瘓在床,母親曹玉蘭照顧父子倆,家中沒有收入。
閩寧殘疾人托養創業中心將辛保同吸收進來。有大學學歷的辛保同發揮特長,成功“晉升”為該中心管理人員和電商平臺管理員,每月收入2000元。曹玉蘭也到家門口的扶貧車間制作人造花,母子倆都有了收入,全家的日子頓時柳暗花明。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援寧工作隊在關注民生事業、關注兒童、關注教育等方面積極“架橋”,幫助當地改善民生福祉。
針對隆德縣殘疾人比例較高的問題,援寧工作隊采用“托養+康復+就業”模式,打造閩寧殘疾人托養創業中心,托養殘疾人86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7名,幫助48名殘疾人就業,實現月收入300元—2000元左右,讓殘疾人重拾自尊自信,讓照顧殘疾人生活的家庭勞動力獲得解放,實現就業脫貧。自治區殘聯將這一集托養與輔助性就業于一體的建設模式確定為“隆德模式”。
“我們的思路是托養一人,解放一家,脫貧一戶,幸福一生,致力于打造殘疾人安居社區、康復基地、致富平臺,讓殘疾人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提升殘疾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第十批援寧工作隊隊員、隆德縣縣委常委、副縣長樊學雙說。
2018年2月12日,在成都召開的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樊學雙作為東西部扶貧協作掛職干部唯一代表,匯報了援寧工作開展情況。
關愛留守兒童,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是閩寧扶貧工作隊的一大工作重點。
隆德縣留守兒童較多。2017年7月17日,工作隊開展以“讓留守兒童不再孤獨”為主題的夏令營,組織200名留守兒童進行為期30天的閩寧教育幫扶留守兒童實踐體驗活動。組織西安交通大學心理咨詢專家和支教大學生以及閩侯、隆德兩地藝術老師為孩子們開展傳統文化、藝術民俗、心理疏導、文體活動等課程。
“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大海,第一次參觀自動化汽車生產線,收獲特別大!”6月8日,隆德縣留守兒童齊佳瑋說,“到福州看到爸爸在地鐵工地工作的一瞬間,我明白了爸爸不容易,今后我要好好學習……”援寧工作隊先后組織58名孩子前往福建、陜西研學,讓孩子們通過拓展實踐活動增進對外面世界的了解。
“感謝叔叔阿姨給了我第二次生命!”隆德縣楊河鄉楊河村的先心病兒童馬偉說,今年2月,他被送到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專家給他做了手術,折磨馬偉一家的病魔被徹底驅除。扶貧工作隊牽線搭橋,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福州市第一醫院等3家醫院與隆德實現結對幫扶,義診病人1800多人次,幫助11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實施免費手術,避免因病返貧。
社會扶貧匯聚磅礴攻堅力量
“欣賞一幅作品,不光看它的美丑,更要透過作品看到深層次的東西,要去理解世界的多元。”6月8日,在固原五中,福建支教老師陳瑩指著一幅畫為高一學生講解“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
陳瑩的丈夫李仲福是福建來寧掛職干部,任原州區區委常委、政府副區長,他們11歲的兒子也轉學到原州區上學。李仲福攜家帶口幫扶原州區成為美談。
有家人相伴,李仲福更是全身心投入工作。近兩年來,經他多方協調,落實了福州馬尾區幫扶原州區各類資金2366萬元,援建了原州區第18小學,改擴建原州區人民醫院,4個閩寧示范村村容村貌、文化廣場等得到改善。目前,李仲福正在洽談閩寧友好醫養健康園、閩寧對口科技合作食用菌等20多個項目,總投資達67.9億元。
援寧工作隊積極引導閩籍企業、社會組織和慈善機構參與閩寧扶貧協作。
發動群團組織參與扶貧協作,促成廈航于2017年10月30日開通福州-固原航線。這條航班航線的開通,對深化閩寧協作、助力固原經濟社會發展、助推固原打贏脫貧攻堅戰意義重大。
福建省婦聯投入40萬元,在固原實施閩寧婦女手工制作工作室、家政培訓、貧困學生助學、婦女人才培訓等項目,組織兩省區女企業家互訪交流;兩省區工商聯簽訂合作協議,積極組織福建企業赴寧夏考察投資;福建省總工會安排30萬元資金,用于走訪慰問固原市勞動模范和特困職工家庭等,安排100萬元支持固原市總工會遷建;兩省區共青團開展人才扶貧志愿服務,2017年福建團省委組織30名志愿者赴寧夏貧困地區學校開展志愿服務;開展閩寧少年“手拉手”活動,強化兩省區創業青年交流。
脫貧路上,眾人拾柴火焰高。扶貧工作隊千方百計對接,發動福州金融、教育、醫療等資源,爭取到大北農公益基金捐資1000萬元,用于幫助隆德縣發展教育事業和現代化農業;興業證券有限公司捐贈500萬元,設立“閩寧-興證文化教育扶貧專項基金”。設立慈善基金長期扶貧援助。河仁慈善基金會向固原市捐資505萬元,實施“善行六盤”系列公益項目,包括六盤學子愛心字典、多媒體互動閱讀室、寧夏南部山區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救助、五保老人御寒冬衣等項目,惠及7.5萬名貧困學生、4000名五保老人、1500名貧困白內障患者、14所學校;紅寺堡區成立“慈善助學基金”100萬元;漳州臺商向社會籌集218萬元,為永寧縣閩寧鎮建立教育扶貧基金;福建福光基金會捐贈善款60萬元,連續3年資助100名品學兼優貧困高中生。
組織開展各種扶貧扶智活動。福建書香聯萌教育科技公司捐贈70萬元圖書;莆田市紅十字會捐贈價值280萬元、2.5萬雙旅游鞋資助西吉縣貧困學生和困難群體;福建企業為紅寺堡區2所小學捐贈物質27萬元;福建在寧企業家及永春異地商會捐資捐物50萬元;福建南普陀寺慈善會為妙湛希望小學捐款50萬元;思明區捐贈20萬元為100名貧困大學生給予每人每年2000元助學金。廈門大學支教團籌集善款46.3萬元,幫助海原縣623名困難學生……社會扶貧,讓當地群眾感受到福建援寧的濃濃真情。
縱深推進“攜手奔小康”行動
閩寧兩省區持續推進“攜手奔小康”行動拓展延伸。2017年,福建省各結對幫扶縣(區)投入幫扶資金5901萬元,從基礎設施、產業培育、勞動力轉移就業和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給予幫扶縣(區)全方位的支持。
縱向延伸協作鏈條。地市一級協作方面,吳忠市與泉州市、中衛市和漳州市建立了“攜手奔小康”關系。村鎮協作方面,共有39對鄉鎮、37對行政村建立了“攜手奔小康”關系。
橫向拓展部門(單位)合作。兩省區醫療、教育、旅游等38對部門(單位)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交流合作。廈門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州大學分別與寧夏大學、寧夏師范學院和銀川能源學院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交流合作。建立旅游定期磋商制度,2017年開展的“八閩親人寧夏游”活動接待閩籍游客10萬多人次。兩省區婦聯組織寧夏生態移民區婦女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提升婦女就業創業技能。
輻射帶動社會組織交流。通過福建第十批援寧工作隊的協調組織,開展“深化閩寧協作福建各界人士固原行”活動,福建河仁基金會向固原市慈善總會捐贈505萬元,福建書香聯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捐贈70萬元圖書,福建福光基金會捐贈善款60萬元設立“福光助學金”,連續3年資助100名品學兼優的貧困高中生等,成為兩省區“攜手奔小康”行動的有力補充。
加大生態扶貧力度,助力固原發展“四個一”林草產業,傾斜支持生態旅游業、特色林產業、特色種養業等生態產業,建設1000畝閩寧生態示范林,讓貧困群眾通過發展生態產業增加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通過參與工程建設獲取勞務報酬,通過生態公益性崗位得到穩定的工資性收入,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
福建省第十批援寧工作隊領隊、固原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長陸菁說,在閩寧兩省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真摯關懷下,全體隊員牢記使命,在閩寧扶貧協作第一線做了大量工作,攜手奔小康、產業協作、社會扶貧等工作走在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前列。(記者張慈麗)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