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胥肇平油畫《王鑒之肖像》王鑒之,中國著名石油地質科學家,1968年6月7日罹難。
胥肇平剛進校時才16歲,長脖頸,娃娃臉,小巧鼻子,短眉細眼,眉眼之間頗疏遠,有點像是浮世繪中的人物。晚自習同學們互作模特畫素描,一般不畫他,說他“沒結構”不入畫,也有人說他有異像,將來好生了得。
1978年,西北師范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從兩千多考生中錄取了20個學員。一班同學中迄今仍堅持畫油畫者寥寥,肇平是其中之一。放棄專業對同學們來說是件憾事,當帶著幾十年的人生閱歷和體驗再回首時,這種遺憾很有些沉甸甸的意味。作為隴中畫院的專業畫家,肇平不會遺憾,他有的是探索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比起這些來,他早先經歷的坎坷又算得了什么。
大學畢業后,我在酒泉行署搞行政工作,肈平被分配到岷縣師范教美術。雖然他不善言辭(有時甚至輕度的口吃)未必適合當老師,但工作畢竟還能和繪畫搭界。我回信向他表示祝賀,并用宋人嚴蕊的詞話比喻自己的心情:“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岷縣師范不久撤銷了,他又被調到城關中學去教種草種樹,不難想象他上課時的情景,面紅耳赤,期期艾艾……
以后十幾年,我們一個在河西一個在隴中,差不多“相忘于江湖”了。
1995年,我到漳縣縣委工作。其時,肇平正在岷縣茶埠鄉中學任教,漳、岷兩縣山水相連,我們可以經常見面。時隔多年再看他的畫,感受頗多。
肇平在校學習期間語言滯澀行為散漫,神情經常有種與年齡不符的沉郁,和其他同學的個性張揚形成鮮明對照,這使得他不善應酬,甚至怕與人交往。我們倆是上下鋪,對他的了解要更多一些。學習西方美術史,老師要求讀些參考書籍,大多數同學翻翻《古希臘神話故事》和《古羅馬神話故事》完事,他卻認認真真地把《圣經》通讀了兩遍;到臨夏寫生,他又捧起《古蘭經》看得津津有味。在岷縣幾十年,他花了很多功夫研究馬家窯、馬場、齊家文化,如果說他是彩陶專家,了解這個行道的人恐怕不會有疑義。
我和肇平都喜歡肖像畫,畢業創作他畫的是一個藏族小姑娘,我畫了一幅教育家辛安亭的肖像,兩幅作品成了畢業展的亮點。當時,我們還說起過,倆人的作品什么時候再能同時展出呢?從那幅畫上,可以看出他在肖像畫上的實力和潛力,我想他會沿著這個路數走下去,相信他會走向成功。

胥肇平油畫
再見面時,他畫的風景卻著實令我感動,輕柔的薄霧、粗糙的頑石、光影斑駁的大宅門、張力十足的老樹殘枝在他筆下極富質感;尤其是他對洮河岸邊叢林小徑的精心描繪,既有充滿詩意的由衷贊美,又隱含著唯恐失去的憂患。我想起畢業不久他在來信里寫的:“來看看吧,看看我的楓丹白露。”洮河風光給他了繪畫表現的深度空間,使藝術家的本質的對象化得以生動展現。
有天,我倆走進他信中曾描寫到過、畫中反復表現過的那片叢林。他帶我走過一個個曾經作畫的地方,回憶當時的情景和心境,倆人坐在叢林里,對著落日余暉下的洮河,把兩瓶瀘州老窖拼了個底朝天。酒至微熏,肇平淚光盈盈話語滔滔,說起科羅的天真與執著,希施金的凝重與渾厚;說起魏晉文人的把酒長嘯,洮岷花兒的情色交融大膽比興……酒后,他信馬由韁無話不談,一反平素的含蓄低調,顯得機敏而奔放。

胥肇平油畫
更多的時候,肇平把理性內涵和審美激情表現在作品之中。這個特點來他近年的一些肖像畫里更為突出,如《經辯結束》《驚蟄》《牧羊女》等等。其中《啞女》最使人過目不忘:石山草場和幾只覓食的綿羊構成遠景和中景,近景占去畫面一半篇幅:一個頭發密實圓臉黝黑的女童。胸前的荷包,身上的花棉襖,顯示著她的花樣年華;從肩后穿插過的巨石輪廓,使你不能不聯想到這個殘疾孩子一生必須背負的沉重壓力;整個畫面色彩柔和輕盈,筆觸松動靈敏,很少用高光亮色,少量的暗部處理的相當透明;但看了并不能使人輕松,特別是女孩比劃啞語渴望交流的兩只手,還有微微皺起的眉頭下那雙眼睛所傳達的憂郁使人久久難以心平。對一個生活在無聲世界的孩子的深切同情,賦予了作品人性、人情、人道的感染力,藝術表現因此有了溫度和深度。
到隴中畫院工作,是肇平人生道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到畫院后幾年里,他創作了幾幅有影響的肖像畫,畫主有宋平、鄭國锠、王鑒之等名人大家。畫好有知名度和豐富的背景故事的公眾人物是個難題,難就難在怎么神形兼備,使內在的精神和外在的形象結合起來,形成審美效應。這幾幅肖像畫很寫實也很精致,對人物內心世界的表現上,肇平又往前邁了一步,這一步是很難的。
畫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國锠時,肇平較好地把握了一些基本的美感元素:金字塔型的沉穩構圖、閑適優雅的坐姿、飄逸的白發、潤澤的皮膚、精致合體的西裝、淺灰亮的色調變化、微妙的素描層次遞進,有機地形成協調的呼應關系,從而凸現出老科學家厚重、從容、謙和的大家風度。透過畫面,可以體會到知識的高貴和科學的力量。
王鑒之肖像是立姿設計,畫主一只手臂輕輕舉著,好像放不下又不想拿起的樣子,打破了原本還算穩定的構圖。畫面以深沉色調為主,從素描關系上看,采用的是暗的暗到底,亮的亮出來的手法:黑色的呢絨制服,鉛灰色的背景,把欣賞者的視線引向面部。面部光線集中、結構準確、色彩豐富、筆觸細膩,表現了正值盛年的主人公俊朗豁達、聰慧自信的氣質。只是他眉宇間那一絲隱憂和無所適從的手臂,以及緊箍著的風紀扣,又使我們不得不回憶起他的不幸遭遇。十年動亂中,這位對中國石油科學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地質學家被活活打死。面對這幅遺像,生發的不僅僅是追思啊!
現實生活中,被忽視、被毀滅、被否定和拒絕的美,都應該是藝術家的寶藏;羅丹說過,對藝術家來說更重要的是發現美。從洮河邊明媚的叢林景色,到風雨欲來時的科學家的復雜神情,肇平的畫筆,隨發現的目光而動,繪出了一片屬于他,同時也屬于時代的審美新天地。在肖像畫里,肇平的技巧更熟練了,造型也更準確了,但是卻少了些早年的自由和灑脫,不知是不是和所畫對象有關系,我想這是不是他再進一步的難點?

胥肇平油畫
用藝術的力量吸引人、感動人,豐富人、提升人,從審美的角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藝術家永遠的追求。追求的過程有苦也有甜,為了審美地把握生活,藝術地表現生活,其實那些苦也是一種深刻的快樂。所以,有人問黃永玉先生,你辛勤作畫這多年,覺不覺得苦?先生反問,難道還有比畫畫更好玩的事嗎?
大家的詼諧之言,舉重若輕道理自在。對肇平同學來說,怎敢以一個玩字輕許,要說也只能是,愿你為繪畫藝術痛苦并且快樂著!
(責任編輯:張云文)
作者簡介![]()
陳新民,散文家。初中肄業插隊。中專學英語,大學學油畫。曾任甘肅金塔縣中東中學教師,酒泉教育學院院長辦公室主任,學報《絲路論壇》主編,高臺縣委副書記,甘肅省委組織部研究室副主任,漳縣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縣武裝部黨委第一書記,定西行署副專員,甘肅省人口委副主任,中央先進性教育活動辦公室宣傳組副組長,中國國土資源報黨委副書記,國土資源部離退休干部局副局長?,F為中國散文家學會會員。
有多篇散文、報告文學、文藝評論、詩歌發表于《美文》《中國作家》《中華辭賦》等刊物。曾獲第二屆中國報人散文獎、“贊化杯”全球華文散文大賽三等獎、中國記協黨報副刊作品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