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74歲的王鴻慶從60歲退休開始,手中的畫筆一天也沒閑著。王鴻慶退休前一直搞技術,沒有太多時間畫畫,退休后辦了一個畫室,這才有機會“全職”畫畫。就是這樣一個古稀之年的老人,懷揣著對繪畫的熱愛、對家鄉的深情,連續創作出了300余幅講述“老蘭州”故事的系列畫作。


圖為王鴻慶的畫室


圖為王鴻慶的繪畫工具
王鴻慶說自己是個“工作狂”,他一般從早上七點多就到了畫室,到晚上九點才會回家。“小時候家里不讓我畫畫,為畫畫還挨過打,家里想讓我學技術,覺得更有出息。現在退休了終于可以好好畫畫了”。
談起創作“老蘭州”系列的初衷,王鴻慶說:“我是時代變遷經歷者,我也想當時代的記錄者。我這一輩子經歷了社會大變革,我出生時是民國,人們戴著瓜皮帽,穿著很短的外罩,長長的袍子。從解放戰爭,再到后來的改革開放,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我都親歷了。我覺得有必要把它記錄下來,描述消失了的民俗,還原老蘭州的街景,這些畫里承載了我生命的回憶。”


《運棗圖》(王鴻慶作品)

《黃河白塔販菜忙》(王鴻慶作品)
黃河邊的集市
“我小時候,黃河上幾乎沒有橋,我們過河都是坐羊皮筏子,冬天就走冰橋,”王鴻慶回憶道,“上世紀四十年代,蘭州冬天黃河是會結冰的,小孩在冰面上嬉戲,大人牽著騾子馱著貨物行走在黃河之上,好不熱鬧。夏天賣菜的小販也會坐著羊皮筏子沿河而下,從黃河北岸到南岸進行貿易。”
在王鴻慶筆下,黃河邊的集市熱鬧非凡。大人做買賣,小孩與伙伴們嬉戲,菜販在河邊卸貨,還有在河邊垂釣的人,這都是王鴻慶記憶中的場景。

《蘭州鎮遠門》(王鴻慶繪畫)
鎮遠門與車輪子
王鴻慶創作一幅老蘭州的作品,要準備很久,需要查找資料圖片,詢問許多“老蘭州人”記憶中的城市模樣。王鴻慶的老朋友們也會提建議,“讓我把這個畫下來,把那個畫下來”。
在畫鎮遠門前的街市時,王鴻慶畫了一個車輪,“當時就有人指出來,你畫的這個輪子不是蘭州的,是陜西的。因為當時制造業不發達,各地車輪尺寸直徑都不太統一,各個地方的車輪不太相同。”王鴻慶談到創作過程時說,“我感覺參與的人很多,這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作品,是大家的記憶。”

王鴻慶筆下的蘭州太平鼓

王鴻慶畫的蘭州火車站

王鴻慶筆下的黃河水車
黃土坡與漏風房
“我小時候蘭州市是一片黃土,植物很稀疏。”說起蘭州的今昔變化,王鴻慶特別感慨。“小時候我家房頂長了一棵蒿子草,我都很興奮。我就爬到房頂看,很喜歡,就爬上爬下一直看。那時候是真的都沒見過綠色植物。現在你看,整個蘭州都綠了。”說起居住環境的變化,“老蘭州”王鴻慶也很感慨:“以前蘭州全是土房子,冬天家里燒炭也不怕一氧化碳中毒,因為房子四面漏風。”所以王鴻慶覺得現在的生活特別幸福。
但是王鴻慶也有點惋惜,“以前鄰居關系相當好,小時候家里大人也從來不給我們做衣服。自打出生穿衣服就不發愁,鄰居就會把小孩的舊衣服送過來,穿完還要保存好,別的人家生了小孩,還要趕緊把舊衣服送過去,大家都是穿別人的衣服長大的。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不像我小時候那樣了,比較陌生。”小時候藏在王鴻慶心中的生活場景,如今都是他創作的源泉。“我就想記錄下來過去的蘭州,讓年輕人知道我們昨天是怎么過來的”。



《市井東門叫賣聲》(王鴻慶作品)
如今,王鴻慶創作的“老蘭州”系列已經有300多幅,基本涵蓋了他記憶中的的老建筑、老街道以及民俗文化等。如今,王鴻慶只有一個心愿,“我不想賣‘老蘭州’系列畫,我舍不得賣。但我也不想捐贈,怕畫作被束之高閣,大家也看不到。我想要這些東西能常年展示出來,即使一次不能全部展出來,能輪流著展也很好。這樣可以讓年輕一代多了解一下蘭州曾經的生活,不要忘了曾經的歷史。”(陳楚培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