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結合:臨貼與創作結合、大字小字結合、楷書與行書結合。
一、三看
1、平時多看名帖、2、看書法展、3、看名家揮毫。從好作品中汲取養分。
二、推薦范本
“多景樓”、“虹縣詩”、“研山銘”、“李太白憶舊游詩”、“花氣詩”等。
三、三大創作原則
*線條堅而渾--激情原自線條的熟練。線是力和勢的組合,行筆要沉著痛快,做到穩健、輕便,重筆勢(即趨向),根據字形大小排字的走向,線條斜勢,整體縱向走勢。
*結體奇而穩--注意重心。欹側、擒縱、疏密、高低。
*章法變而貫--竹節式(幾個字一節)節數間有空隙;貫珠式(中心線);蛇行式(左右擺動);疏影式(疏疏朗朗)。
四、七大整體布局要點
1、一字不能成行。
2、字與字之間有呼應,上承下啟,左映右帶,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書眼放中央,可大些,字與周邊氣貫。
3、整體上展出適合墨跡濃重的作品。掛家中適合疏淡的作用。
4、作品中不能有錯別字,異體字不過于冷僻。
5、作品整體布局上面重下面輕。
6、評作品好壞主要看總體視覺效果:節奏、墨色、用筆。
7、三三兩兩,似散還續,氣脈一貫,此布局之妙也。
五、十個書寫關鍵詞
1、八面出鋒。借助于八面出鋒,自然顯出墨色濃淡,濕中有干,干中有濕,濃中有淡,淡中有濃,變化千萬,使作品富有節奏感。
2、剛柔相濟。剛力--鐵劃銀鉤(粗):柔力--行云流水(細)。
3、惜墨如金。楷書要求蘸一次墨寫一個字,甚至數字;行草一筆寫3-5字,每筆結束筆毛復原,要求紙上調鋒。
4、豁然開朗。留白處有寬有窄,寬處給人以忽然開朗之感。藝術是制造矛盾,到解決矛盾的過程。
5、中側并用。中鋒得法立骨,側鋒得勢求變。中鋒是理性的要求,是書法審美的核心所在;側鋒是情性的化身,是書法通神的手段。
6、深思熟慮。創作前要深思熟慮,反復推敲,做到“胸有成竹”.
7、一氣呵成。書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現。要在身體與心情皆好的狀態下寫字。書寫時隨意揮灑,一氣呵成。
8、錯落有致。一般情況下,作品的行距要寬,字距要緊。字忌并列,要錯開。節數間有空隙,排列組合要有節奏,大小字參差,突出中間書眼。
9、筆情墨趣。書法是無聲的音樂,無形的舞蹈。求變化中有呼應,使整體和諧,有強烈的節奏和視覺沖擊力。用好拙筆,用筆略慢,動中有靜,寫出墨趣。
10、重視貫氣。書法的氣,是指點劃與不同字之間的呼應,字與字之間的趨向。
六、十二條用筆細節
1、草書不見橫畫。行草書有橫線條的盡量短些,要有縱向感。可用虛、細線替代。
2、忌由快產生的平拖、干筆、粗細一樣的現象,行處皆留,留處皆行。
3、墨淡無神。重新起筆用濃墨,濃墨字的筆畫要交代清楚。
4、忌單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
5、中間一行是作品重點。一作品中,要有幾個突出、精彩、有個性的字。這也叫“書眼”.
6、長線條字很重要,收筆時要謹慎,一般筆勢結束時用干筆。
7、筆墨重的字不能面積相等,字的重輕要有過渡,忌團狀。
8、細筆要有韌性,粗筆要結實。要有鐵劃銀溝的粗筆,又要有行云流水的細筆。
9、墨干時速度稍慢,濕時略快,粗時略慢,細時略快。行草有楷意,楷書要行寫。
10、交筆時,起訖分明,每筆要交代清楚。
11、講究提按:齊而不齊,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著筆向下按”.
12、中側并用,八面出鋒,細處用中,厚處用側。
據微信尋味齋三火書法篆刻工作室
司法拍賣莫忘“專業知識”
法制晚報--今日快評
新聞提示
近日有網友發現,河南信陽市新縣法院在網上拍賣了一批可以發射“BB彈”的玩具槍。在相關司法拍賣網站上可以看到,新縣法院分別在2016年10月30日、12月8日、12月28日,三次網上拍賣玩具槍29支。包括“反恐狙擊槍”、“神槍手模型槍”、“穿越火線SVD模型槍”等等。對此,新縣法院一法官回應澎湃新聞,這些都是小孩玩的塑料玩具槍,只是進行了價格鑒定,未鑒定“槍口比動能”.2017年1月3日中午,新縣法院已將相關的網拍信息刪除。
老賴欠債不還或者還不起,法院在強制執行過程中,通過拍賣債務人的財產,以清償債權人債權,這是破解執行難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但即便是淘寶上的普通賣家,賣東西的時候也要考慮自己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是否合法合規,何況是司法拍賣?令人遺憾的是,近幾年來竟然真的發生了好幾起司法拍賣涉嫌違法的事件。
比如說2015年3月曾有媒體報道,浙江溫州甌海法院先后兩次在網上的司法拍賣平臺公開拍賣了一批書畫,這批書畫落款簽章均為現當代名人,其中一部分在拍前就已被鑒定為贗品;2016年12月,河南宜陽法院網上公開拍賣強執物品時, 明確標注其中一款為“高仿LV包”,引起爭議后還回應稱“已標注高仿,因此不存在欺騙”.
再比如,2014年4月有報道說,鄭州的楊先生通過法院拍賣,拍到了鄭州市中牟縣三處總計三千多平方米的房產,然而他在查詢后卻發現,自己拍下的房產,土地證竟是偽造的。更為蹊蹺的是,這個偽造的土地證曾經辦出了貨真價實的房產證。對此,完全知情的法院和房管局竟然表示,只要楊先生交齊尾款,將協助他過戶……
這一次,就在天津一位張大媽因為擺射擊攤打氣球而獲刑之后不久,河南信陽市新縣法院的司法拍賣中竟然出現了類似的“槍支”.于是有媒體發問:法院也在拍賣仿真槍,張大媽咋想?事實上,早在2012年,就有人因買賣、持有可發射BB彈的玩具槍獲刑。
“吃瓜群眾”一不留神,或許會忘記出售、購買“高仿LV”涉嫌商標侵權,或者忘記“玩具槍”可能存在的法律問題,但是身為法院工作人員,怎么能忘記自己的“專業”呢?根據《商標法》的規定,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屬于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至于玩具槍的問題,根據公安部于2007年公布的《槍支致傷力的法庭科學鑒定判據》、2010年發布的《公安機關涉案槍支彈藥性能鑒定工作規定》:不能發射制式彈藥的非制式槍支,當所發射彈丸的槍口比動能大于等于1.8焦耳/平方厘米時,一律認定為槍支。
法規“紅線”不可觸碰,尤其是法院等司法部門,更要成為遵守法紀的典范,而不能給人“雙重標準”的印象。司法拍賣涉嫌違法,傷害的是法律的尊嚴和法院的可信度,廣大群眾或許會想:司法拍賣都知法犯法,審判和執行工作當中,又能否堅守法律呢?
司法拍賣是司法工作的重要一環,絕不可忘記法律二字,在任何一個環節,都理應體現專業精神。所以,此事或許說明,我們不僅僅要清理司法拍賣當中不合法的東西,還該進一步清理司法系統當中不專業的人員。
本報評論員 龐嵐
朋友圈賣熊掌 平臺得先亮紅燈
法制晚報--社會觀察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近日有網友爆料稱,朋友圈里有人公然出售黑熊熊掌。出售者自稱這些熊掌從俄羅斯托專人帶進國內,隨后發售給國內買家,售價為980元一斤。法律界人士表示,出售者和購買者或將觸刑涉嫌犯罪。
黑熊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規定,禁止出售、購買、利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根據《刑法》相關規定,非法收購、運輸、出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是犯罪行為,根據不同犯罪情節,將處以拘役直至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由此來看,無論熊掌從何而來,只要在中國境內交易,就已構成違法。
從報道來看,與微信中商業屬性更強的微店不同,此次宣稱能帶熊掌入境銷售的賣家是自稱某傳媒集團的“王總監”,銷售信息以個人朋友圈消息的方式發布出來。如今微信朋友圈營銷亂象叢生,平臺作為信息的第一把關人應承擔起必要的社會責任。
微信平臺應通過設置關鍵詞、查看網友留言互動等形式,及時發現朋友圈或聊天群中的異常宣傳、交易行為,做到對存疑信息的盡早刪除和追查。
此外,平臺應與監管和公安部門實現聯動,一旦發現網友舉報,或類似熊掌交易此類明顯違法行為,可立即啟動應急機制,通過實名制或精準定位協助警方破案,實現對違規者的精準打擊。
事實上,平臺對微信群、朋友圈甚至個體之間的對話實現監控并不存在技術障礙。管理者就應當擅用此術,把好凈化網絡空間、打擊各類不法行為的第一道關卡。王奇
上海科學家研發“防水耐火紙” 有助紙質文物保存
2017-01-04 19:01:4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責任編輯:
2017年01月04日 19: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參與互動 0 中新社上海1月4日電 (鄭瑩瑩)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4日的消息顯示,該所朱英杰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新型防水耐火紙,該紙即使受到物理損傷或在高溫嚴酷環境中,仍然能很好地保持防水性能。據介紹,相關研究工作已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期刊上。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但傳統的植物纖維紙既不防水、也不耐火,這些缺點不僅限制了傳統紙的應用,而且為珍貴紙質文物的長期保存埋下隱患。例如,2014年1月法國國家圖書館遭遇水災,超過一萬冊書籍被水淹而受到損毀;2015年1月,莫斯科社會科學信息研究所圖書館發生重大火災,大火持續了十幾個小時,數以百萬計的珍貴藏書受損。
在應用上,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方面介紹,防水耐火紙具有優良的隔熱耐火性能,可應用于保護易燃物品免于火災焚毀。此外,該防水耐火紙不僅對水具有優良的超疏水性能,對橙汁、紅茶、牛奶和咖啡等飲料也具該效;防水耐火紙兼具自清潔功能,落在其上的水會形成球形水珠,在紙的表面自由地滾動,并帶走灰塵等污物,從而實現自清潔,如將其用于露天廣告牌等,利用雨水可自動保持清潔,從而免去人工清洗麻煩,降低成本。(完)
越王勾踐劍為何千年不銹?專家稱并非經過特別處理
2016年12月09日 09:12
來源:人民網 作者:凌光
1191人參與 133評論
核心提示:越王勾踐劍出土時銹蝕的程度十分輕微,后德俊認為主要是由墓地的保管條件決定的。作為青銅劍的主要成分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銹蝕,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銹的原因之一。由于望山一號楚墓密封性非常好,因此青銅器更不容易生銹。
越王勾踐劍 資料圖
本文摘自:人民網,作者:凌光,原題:探究越王勾踐劍之謎:八字銘文上的越王到底是誰
在湖北省博物館,與曾侯乙編鐘齊名的鎮館之寶就是越王勾踐劍。寶劍藏千年,誰人能識君?越王勾踐劍從它出土的那一刻起,身上就帶了諸多謎團,也許直到今天,人們還在破解的過程之中。
千年寶劍仍寒氣逼人
上世紀60年代前期,湖北省江陵地區連續兩年遭遇了干旱。政府決定從荊門漳河修一條水渠,引水灌溉那一帶的部分農田。
1965年歲末,挖渠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然而,當水渠延伸到紀南城西北7公里處時,人們發現這里的土層看上去有些與眾不同,這里土質疏松,好像曾經被挖動過。
江陵地區位于長江中游古云夢澤畔,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很多專家認為,春秋戰國時,這里曾是楚國都城郢的所在地。這一帶素以古墓眾多著稱,那么,這不一樣的土層下面,是不是也藏著古墓呢?
考古專家們聞訊趕來,并在現場成立了工作小組。經過仔細勘測,專家們發現這里的地下果然有古代墓穴,并且不止一座,初步估計大約有50多座。就這樣,灌溉工程的挖掘,被一次不期而遇的考古發掘代替了。專家們把這一片古墓群稱為望山楚墓。
幾天后,當發掘工作進行到望山一號楚墓時,這里就已經出土了近400件隨葬器物,有青銅禮器、漆木竹器和玉石等。從這些出土冥器的數量和質量判斷,專家認為望山一號楚墓的主人,很可能是楚威王或楚懷王前期的貴族。
1965年12月的一個傍晚,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墓主人的內棺打開,人們赫然發現,在內棺尸首骨架的左側,有一把裝在漆木劍鞘內的青銅劍。
剛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分配到湖北省博物館工作不久的陳振裕后來回憶說:“我將這些文物取出放到發掘工作的臨時庫房里。當時,我并不知道這些經我親手取出的文物中,竟然有后來被稱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
第二天上午,保管員在考古發掘工地上對取出的文物進行清洗,以便分類保管。當保管員將寶劍從劍鞘中小心翼翼抽出的時候,在場的人都吃了一驚。這把剛剛出土的寶劍劍身幾乎看不見銹跡,歷經千年仍然寒氣逼人,完好如新。有莽撞的好事者伸手去拿劍,不料手指碰到劍刃上,竟劃出了一道口子,鮮血立刻流了出來。
這把劍的制作十分精美: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4.6厘米,劍首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圓箍最細的地方猶如一根頭發絲;劍格下面鑲有藍色玻璃,后面鑲有綠松石,即便在黑暗中也散發出幽幽藍光;劍身還縱橫交錯著神秘美麗的黑色菱形花紋。靠近劍格的劍身處有兩行鳥篆銘文,共八個字,非常完好。
越王劍為什么會在楚國
然而,地處長江下游的越國國君勾踐之劍,何以在地處長江中游的楚國墓葬之中出土呢?
其實,考古學家們早已發現,吳越之劍的出土地很少是在古代吳國和越國的領地范圍內,反倒是多見于河南、湖北、安徽、山西等地。湖北和安徽曾經一度是楚國的地盤,而山西則是晉國的天下。
春秋時期的華夏大地,群雄爭霸,吳越兩國都屬于勢力比較弱小的國家,只能依靠與強國的結盟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
出于對楚國的共同敵對關系,吳國和晉國結成了聯盟;而利用越國對于吳國的恐懼和敵視,楚國也拉來越國與之結盟。
專家們認為,吳越寶劍多在他國出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吳晉、越楚聯盟的出現。這些寶劍中,一部分應該是兩國互相示好時的饋贈品,另外一部分則應該是戰爭中的戰利品。
那么,具體到望山一號楚墓中的這把越王勾踐劍,到底是饋贈品,還是戰利品?
兩種可能性都有,專家們也是各執一詞。
有人認為,望山一號楚墓的墓主人邵固應該是邵滑(也即淖滑)。邵滑是楚懷王時的大貴族,也是楚國一位干練的外交家。據史料記載,楚懷王時,邵滑曾經被委派到越國,大搞離間活動,激化內部矛盾,誘使越國內亂,從而使得楚懷王趁機滅掉了越國。由于邵滑是滅越的大功臣,楚懷王可能就把從越國繳獲回來的越王勾踐劍作為戰利品賞賜給了邵滑。
還有人認為,墓主人邵固和史書記載的邵滑完全沒有關系。邵固生前的社會地位只相當于大夫這一級,并不屬于大貴族,可是由于他是楚悼王的曾孫,出土的竹簡中還記載他常“出入侍王”,說明他與楚王的關系非常密切。根據史書和出土竹簡所記,楚越之間的關系自越王允常時期開始就很親密,楚昭王還曾經娶越王勾踐的女兒為妃,因此越王勾踐這把珍貴的青銅佩劍,應該是作為女兒出嫁時的陪嫁流入楚國的。邵固死時還很年輕,楚王為了表彰他的忠心侍候而把名貴的越王勾踐劍作為賞賜,邵固死后用它來陪葬,也是很有可能的。
在沒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情況下,所有這些都只能是猜測了。
古劍何以千年不銹
越王勾踐青銅劍,寒光逼人,堅韌而鋒利,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鑄劍工匠的高超技藝。它為何如此鋒利?又為何能千年不銹?這一直是人們十分感興趣的問題。
20世紀70年代以前,由于科學發展水平等原因,人們不可能對越王勾踐劍進行取樣測定。1977年,為迎接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中央決定拍攝一部名為《古劍》的科教片,以反映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在拍攝中,當年第一次用越王勾踐劍劃紙,竟然一次就劃破了二十幾層紙,可見該劍至今仍鋒利無比。
那么,它是如何鑄造與防銹的?為了解開這個謎底,經時任湖北省委書記陳丕顯批準,攝制組決定將越王勾踐青銅劍送到復旦大學作科學檢測。科學家們利用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技術,對越王勾踐青銅劍進行無損傷的測定與研究后,發現了越王勾踐青銅劍的配方成分。
數據顯示,這把寶劍的青銅合金主要是由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十分重要的是,越王勾踐劍的劍脊含銅較多,這就使得劍的韌性好,不易折斷;而劍刃部含錫量高,不但增加了寶劍的硬度,也使得寶劍異常鋒利。雖然是同一把寶劍,可是劍的不同部位卻有著不同金屬配比,這要求金屬器物在鑄造的過程中,必須分兩次澆鑄才能使器物復合成一體,專業術語稱之為“復合金屬工藝”,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實在令人驚嘆。
復合劍的脊部含銅較多,因此呈現出黃色;刃部含錫較多,因此泛出白色。在陽光下,劍脊和劍刃閃爍著不同的兩種光芒,有一種攝人心魄的魅力,也被稱為“兩色劍”.
至于越王勾踐劍為何歷經兩千多年還不生銹,法國人曾提出一個大膽假說--中國古代青銅器上,存在著神秘的今人尚不知曉的人工外鍍技術,比如經過硫化處理,正是這個技術,使得青銅器的器表產生了覆蓋層,它異常堅硬而且絕不生銹。
也有人提出了看似更為理性的說法。湖北省博物館研究員后德俊認為,越王勾踐劍出土時并不是絕對沒有生銹,只是其銹蝕的程度十分輕微,人們難以看出。而出土幾十年來,該劍的表面已經不如出土時明亮,說明在目前這樣好的保管條件下,銹蝕的進程也是難以絕對阻止的。
之所以越王勾踐劍出土時銹蝕的程度十分輕微,后德俊認為主要是由墓地的保管條件決定的。作為青銅劍的主要成分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銹蝕,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銹的原因之一。由于望山一號楚墓密封性非常好,因此青銅器更不容易生銹。
作為對比,后德俊提出,出土于湖北大冶銅綠山古代開采銅礦石的礦井內的大銅斧,是一件古代勞動人民實用的采礦工具。由于出土于古代礦井淤泥中,出土時表面仍然泛有青銅的光澤,銹蝕程度也較輕微。而與越王勾踐劍時代相近、制造工藝也相近的吳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于江陵馬山楚墓,由于該墓的保存情況不好,夫差矛出土時不僅矛柄幾乎全部腐爛,其青銅表面也布滿了綠色的銹層。這從正反兩方面說明,越王勾踐劍不銹的原因主要是保存環境使然,并非是經過特殊工藝處理。
八字銘文上的越王到底是誰
當時在考古發掘工地指導工作的著名歷史學家、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方壯猷教授,與在工地的考古工作者一起,對這件青銅劍的八字銘文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
鳥篆銘文這種古文字,史稱“鳥蟲書”,是篆書的變體,很難辨認。不過,這八個字中,有六個字在以往出土的兵器中曾經出現過,因此在現場就已經被專家們解讀,這八個字是“越王??自作用劍”;另兩個字按過去劍上發現銘文的慣例,應是某位越王的名字。方壯猷先生認為這兩個字是“邵滑”,并認為邵滑可能是史書所記載的越王無疆的兒子越王玉。據此,他將此墓認作越王墓。
對方壯猷先生有關“邵滑”二字的意見,當時在考古發掘工地上的其他文物工作者也有不同看法。而這一問題又至關重要,直接關系此墓墓主與年代的研究。于是,在方先生的領導下,工作人員立即將這件青銅劍的八字銘文進行臨摹、拓片、拍照,隨后,方先生于12月底,將這些資料及自己的看法,分別寫信給郭沫若、夏鼎、唐蘭、陳夢家、于省吾、容庚、商承祚等十幾位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征求意見,請他們幫忙作進一步的鑒定。
郭沫若很快就寄來了回信,在信中,他肯定了方壯猷的研究意見,認為那不能確定的兩個字就是“邵滑”.
然而,1966年1月5日,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唐蘭寫下的信件里,卻提出了一種新穎而有震撼力的意見。唐蘭認為,寶劍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越王勾踐!
那么,唐蘭是如何得出這個答案的呢?原來,唐蘭運用他自創的古文字研究方法,推斷出這兩個難認的字為“鳩淺”,而“鳩淺”正是“勾踐”的通假字。唐先生還認為此墓不可能是越王墓,應是楚墓;這方劍是楚滅越以后所得的越國寶物。1966年1月8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夢家先生在復信中,也明確指出劍銘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而且認為望山一號墓未必為越王墓,仍當是楚王族、貴族之墓,其年代可能早到戰國初期。
這個新穎的意見引起了專家們的極大興趣。2月28日,郭沫若復信也明確指出:“越王劍,細審確是勾踐之劍。”
方壯猷隨后將劍銘考釋的“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結論函告各位先生,未見有異議,因而得到當時學術界的普遍認可。
原來如此 吳越之地多寶劍
我國上古三代之青銅器,論禮樂重器,當屬中原地區鑄造的為最好,但談及兵器,最精良的莫過于吳越之地。
《考工記》上說:“吳越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吳越地區自古水網縱橫,開闊的平原較少,盛行于中原地區的戰車作戰方式在這里很少有用武之地,所以步兵才是吳越軍隊的主力,步兵所需要的是適合于近身作戰的既輕便且鋒利的武器,而劍恰好具備了這些特點。而吳地又富藏銅、錫,這又為鑄造寶劍提供了資源上的保障。
吳越青銅劍一般認為是先在吳地發展起來的,而吳越兩國又地域相連,交往密切,當青銅劍制造技術在吳地得到發展時很快也傳入越國,使得青銅劍的鑄造技藝成為吳越兩國共同的財富。
吳越寶劍是在中原青銅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并相互影響,逐步形成了自身的顯著特點,其劍體的菱形暗格紋、劍首的同心圓和復合劍體更是被稱為“三絕”.由于當時缺乏史料記載,這三種工藝在秦漢就失傳了,直到近年來通過一些專家研究和試驗,謎團才被逐漸解開。
史海鉤沉 海外展覽不慎受損
1973年6月,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周年,經過周恩來總理特批,越王勾踐劍首次走出國門,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中隆重亮相,日本友人觀者如潮,爭睹中華瑰寶的風采。時任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也為有幸一睹這把名劍的風采,而在祝辭中“對中國政府這種特殊的照顧與好意”表示衷心的敬意。
1984年12月,為迎接香港回歸,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同赴香港展出,此展覽命名為《江陵出土越王勾踐劍與吳王夫差矛展覽》。
越王勾踐劍第三次出展是1993年在新加坡舉辦的“戰國楚文物展”.但是,就在這次出展過程中,這把千古名劍卻不幸遭到了人為損壞。
越王勾踐劍受損是在這次展覽結束時發生的。1994年8月24日撤展時,由于新加坡方工作人員操作不慎,使一塊有機玻璃柄板卡在了勾踐劍的劍刃上。劍拆下后,我方發現劍刃部有一道長0.7厘米、寬0.1厘米的新傷痕。
越王勾踐劍的受損在國內激起強烈反響。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對勾踐劍受損情況作出的正式結論是“輕微損傷”.盡管如此,此事足以令我們從中吸取教訓。
冤家路窄 一對仇敵之刃
1983年11月23日,離勾踐劍出土地僅兩千米的江陵縣馬山五號墓,同樣出土了一件絕世青銅矛。這把青銅矛長29.5厘米,矛身飾有黑色“米”字幾何花紋,線條平滑,鋒刃銳利。矛鋒中線起脊,兩面脊上均設有放血槽,放血槽后端各鑄有一個獸頭。
考古工作者同樣在矛身上發現基部有兩行八字錯金銘文。這次解讀毫不費勁,“吳王夫差,自乍(作)用□(最后一字尚未定論)。”專家考證,此矛為吳王夫差所有。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如此互相憎恨的人,他們心愛的兵器怎么會埋葬得如此相近呢?
千古之謎,至今仍在求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