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書《洛神賦十三行》,小楷,真跡寫于麻箋,至唐代已散破。宋高宗得九行,后賈似道又覓得四行,共二百五十字,遂刻于玉版上,世稱《玉版十三行》。王獻之楷書學其父,又不拘于父法,張懷瓘言獻之“能極小真書,可謂窮微入圣,筋骨緊密,不減于父。”《洛神賦十三行》成為楷書新體的代表作,其對后世楷書的影響是巨大的。
(責任編輯:陳冬梅)
王獻之書《洛神賦十三行》,小楷,真跡寫于麻箋,至唐代已散破。宋高宗得九行,后賈似道又覓得四行,共二百五十字,遂刻于玉版上,世稱《玉版十三行》。王獻之楷書學其父,又不拘于父法,張懷瓘言獻之“能極小真書,可謂窮微入圣,筋骨緊密,不減于父。”《洛神賦十三行》成為楷書新體的代表作,其對后世楷書的影響是巨大的。
(責任編輯:陳冬梅)鼎是我國青銅器的代表,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直到如今,中...
隸書在漢代已成為“正體”占領了書法領域,東漢時還有這樣的現象,說明人們對古代...
《史晨碑》立于漢建寧二年(公元169年),碑在曲阜孔廟,共有1116字。《史晨碑》因在...
在同一個“漢碑”的概念中,習慣上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所指:一個叫“碑”,一個叫“摩...
王獻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羲之子,官至中書令,故人稱王大令。...
南唐李后主說:“子敬俱得右軍之體,而失于驚急,無蘊藉態度”,便是這種中庸審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