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豐簋》亦稱《天亡簋》、《朕簋》。清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岐山,是西周武王時期(公元前十一世紀)造,現為中國歷史博物館重要藏品之一。
此器制作樸厚,紋飾精美,銘文記載武王克商,西歸宗周,于辟雍祭天,頌揚先王功烈,以及造器者天亡輔助武王舉行祭祀,受到賞賜等內容。它為研究周初立國情況提供了重要史料。
《大豐簋》銘文是研究西周金文書法的重要資料,其書法行筆凝重,字形參差錯落,章法自然,行款(縱行)氣勢連貫。
《大豐簋》亦稱《天亡簋》、《朕簋》。清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岐山,是西周武王時期(公元前十一世紀)造,現為中國歷史博物館重要藏品之一。
此器制作樸厚,紋飾精美,銘文記載武王克商,西歸宗周,于辟雍祭天,頌揚先王功烈,以及造器者天亡輔助武王舉行祭祀,受到賞賜等內容。它為研究周初立國情況提供了重要史料。
《大豐簋》銘文是研究西周金文書法的重要資料,其書法行筆凝重,字形參差錯落,章法自然,行款(縱行)氣勢連貫。
鼎是我國青銅器的代表,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直到如今,中...
隸書在漢代已成為“正體”占領了書法領域,東漢時還有這樣的現象,說明人們對古代...
《史晨碑》立于漢建寧二年(公元169年),碑在曲阜孔廟,共有1116字。《史晨碑》因在...
在同一個“漢碑”的概念中,習慣上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所指:一個叫“碑”,一個叫“摩...
王獻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羲之子,官至中書令,故人稱王大令。...
南唐李后主說:“子敬俱得右軍之體,而失于驚急,無蘊藉態度”,便是這種中庸審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