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下午急診又取了一個氣管異物,一個1歲8個月的小女孩,吃開心果后嗆咳引起的,手術很順利,當我在手術室門前告訴家長手術結果時,家長激動得淚流滿面并已語無倫次了,孩子的奶奶更是不知如何表達謝意,那一刻也是做醫生最開心的時刻。”這是一位醫生的一條微博。我們幾乎能看到那個畫面,“家長淚流滿面語無倫次”,也幾乎能感受到醫生“最開心的時刻”,這個職業有著無與倫比的成就感,我們還確定地能看到醫生和患者和諧相處的美妙時刻。
然而,一連串的惡性襲醫事件在網絡上被報道,這讓醫患關系一再成為討論的焦點。“看著各地醫生被打,被砍事件,我們在憤怒、悲痛的同時多了一些恐慌,我的幾個同事第一反應是不敢單獨值班了。大家都在嘆息為何選擇這份職業……”微博中這位醫生說,每天,成千上萬的患者擠破頭去三甲醫院找專家就醫,誰會知道,千難萬難掛號見到醫生,會滿懷這樣的恐懼和糾結在工作?記者 童微
醫生和患者,曾經如同牧歌般美妙、信任的關系,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這種人與人的關系,與生命有關,可從救命的關系到致命的關系,醫患者關系已經發生了巨大的逆轉。看病難,咨詢醫生難,選擇治療難……在患者看來,醫院的門難進,辛苦排隊幾個小時,花費了昂貴的檢查費和治療費,才能得到醫生寥寥數語,有時還受到斥責。而醫生也是滿腹牢騷:工作辛苦、收入不高,還要受到病人的種種冷嘲熱諷,甚至投訴。醫患之間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記者采訪中發現,醫患矛盾最直接的導火索就是溝通不夠。只有好好說話,用真心辦事,這將是解決“患者委屈,醫生苦衷”的一劑良藥。
■患者委屈:
排隊一早上專家看病不到三分鐘
這是一則真實的求醫經歷。黃先生向記者細細講述……
媽媽因口服左氧氟沙星后出現藥疹,渾身皮疹發癢,滿身都是抓痕,血淋淋的,在附近醫院做了徹底的檢查和治療后,依然沒有好轉,病情反而出現進行性加重。心急如焚的我,帶齊了檢查結果和病歷,陪媽媽去某三甲醫院風濕免疫科看病。
好不容易掛上了專家號。清晨,第一個進了診室。不想,穿著白大褂的老教授連頭都不抬,只低頭問了一句,就開始開化驗單。我一看要做檢查,就趕緊遞上了之前的檢查結果,畢恭畢敬地講述起母親的病史。可老教授依然頭也不抬,一句“外院檢查結果不管用”就把我的話給打斷了。
無奈的我只能弱弱地詢問:“您要不要看看病人?”
“不用。趕緊去做檢查,等下周結果出來再過來”,老教授答得異常果斷。
我說“您怎么都不看看病人也不問問病史呢”,老教授聽了很不耐煩,說“檢查結果沒出來,看什么病人?”當我還在詢問時,老教授聽了,干脆理都不理我,對著門口就開始喊下一個病人進來。
這下徹底把我給惹惱了。眼瞅著生病的母親,于是,我掉頭就去醫院門診部投訴了她。
醫院很快處理了投訴,老教授麻木地對我和媽媽說:“對不起”。我想到此為止吧,我也不會找她繼續看病了。我們沒有做任何檢查和開藥,我很不舒服地離開了這家醫院。當時我在火頭上,本想去醫院大鬧一場來發泄自己的怒火,但是再三考慮,還是忍了。我想,老教授也是凡人啊,她也有疲倦和不開心的時候,可能我們來的不是時候吧。媽媽也很奇怪,說這家醫院這么有名氣怎么會這樣呢?
后來我們又去了另一家醫院,掛了一個年輕的副主任醫師的普通號,他的病人很多。我們耐心排隊等了很久才進去,他態度溫和,一直耐心聆聽我和媽媽講述病情,時不時提問一下,并在一張紙上快速地記錄。然后仔細地看了我們帶來的每個化驗結果。最后經過歸納分析,很認真地給我們講了以下他的觀點,建議我們暫時口服糖皮質激素。并且講了以下可能的并發癥和注意事項。盡管最后的療效也不是很好。但是至今我仍舊不能忘記那個醫生給我們留下的深刻的美好印象。
其實,作為患者我們面對病情一無所知,心急如焚,想向專家多詢問幾句,但每次看病,排隊幾個小時,進了專家門診,卻和醫生對話不超過三分鐘。有時候,我們患者需要的僅僅就是一個好態度和耐心的解答。
■醫生苦衷:
整日挽救生命卻遭家屬指責辱罵
120急救醫生和各大醫院急診科的醫生每天面對的都是突發急癥需要搶救的患者,他們的工作強度大、心理壓力大,收入卻并不是很高,有時還會遭到患者家屬的無理指責、辱罵甚至毆打。
據一位120急救醫生回憶,有一次,120急救中心接到求助電話說一名老人突發急病不省人事,要求中心派車前往急救。醫務人員僅用8分鐘就到達急救現場,并迅速對病人進行了體征檢查,經查發現病人瞳孔已散大,心電圖顯示呈直線,120現場急救醫生立即對病人實施電除顫、心肺復蘇等醫療手段進行緊急搶救,同時向在場的病人家屬介紹病人情況,讓患者家屬有心理準備。
此時現場一名30歲左右的男性病人親屬沖上來就毆打正在進行急救的120急救醫生,邊打邊說:“告訴你們,不管使用什么辦法也要把人給我救回來,否則你們就從三樓跳下去!”
這位120急救醫生在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情況下,繼續回現場對病人實施搶救,又經過幾輪的搶救后仍無效果,于是按照死亡的臨床診斷標準,向現場親屬宣布病人已死亡的臨床診斷結果。剛才打人的家屬再次沖上去將大夫按倒在地對他進行拳打腳踢,導致身體多處受傷,頭部多處外傷并浮腫,且出現頭暈、嘔吐等癥狀。
90%的患者希望找好大夫、好主任看病,很多專家主任上午出門診一般下午一兩點鐘才能吃上午飯。醫生們表示:“患者起大早趕來排隊掛號到了中午還沒看上,我們能忍心不管嗎?加班加點是常事,中間連廁所都沒法去,只能忍著。”
據兒科醫生介紹,到患兒就診高峰不少醫生都會因過度勞累而生病,為保證患者就醫,醫生加班加點已是慣例,收費、劃價、藥方、輸液這些所有的部門也都不能下班,都得加班加點超負荷工作。就拿穿刺扎輸液針來說,當班護士最多要完成300-400人次,即便是非常有經驗的護士,一天工作下來眼都花了。家長的心情醫護人員完全能理解,但接診人員也希望帶患兒看病的家長能理解他們,醫生也是人,工作時間長了也會累,但他們會盡最大努力給患兒把病看好。
甘肅省人民醫院門診部主任劉勤說,其實就診的患者中大約有20%不需要到大醫院排隊等候,他們多是慢性病、常見病,往往在社區醫院就能解決,但就是為了圖個心里踏實,寧肯排隊也要到大醫院看。所以在專家處扎堆看病的思想觀念是導致看病難的一個主要原因。不過很多專科基層醫院藥物不齊備也是問題,比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都需要長期服藥,患者想圖方便去社區醫院開藥,但很多藥物都沒有,只能跑到三級醫院去。況且現在三級醫院設有便民門診,取藥也很方便。
■醫患矛盾:
一場“沒有贏家”的“戰役”
相信大家生活中,自己、家人甚至親戚朋友總會遇到這樣的無奈:“早早起床出門,辛苦排隊掛號,專家5分鐘就打發了。”“本來心情就不好,到了醫院還受氣”。“一上午要坐5個小時,看50名患者,連水都不敢喝。”“我們被患者家屬逼到墻角,任憑他們辱罵,有的還要動手,直到警察來才解圍。”……大家都不滿意,大家都有各自的難處,真是令人感慨!
患者的不滿溢于言表,醫生的窘狀也讓人同情——這樣的“兩難”境地,難道就真的沒有“藥方”?更讓我們感到難堪的是,我們面對的一項調查結果,是這樣的“危險”——“僅10%患者信任醫生”!看來,醫患關系之間到了“冰點”階段,如果不解決,就必會成為“疑難雜癥”,就必會繼續損害更多人的權益:因為,我們在不信任的環境和關系中,在提高不明顯甚至是滯后的醫療服務過程中,根本就不可能心悅誠服地接受雙方的“平靜”與“和諧”。
醫患矛盾加劇“沒有贏家”。醫院聘請大量保安,醫生戴鋼盔上班,患者帶錄音筆就診……本應站在同一戰壕的醫患雙方,近年日益走向對立,有時甚至演化為暴力。在這一場“沒有贏家”的“戰役”中,單獨靠醫患雙方哪一方的努力都不能改變現狀。
據中國醫院協會等機構的調查統計,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間,中國醫院場所暴力傷醫事件逐年遞增,每年每所醫院發生的平均數從2008年的20.6次上升到2012年的27.3次。另據《人民日報》發布的《聚焦醫生執業狀況調查》顯示,近十年間,醫患暴力沖突呈井噴式爆發。
采訪中,一些醫生因此自認是“弱勢群體”。醫務人員坦言醫生作為一個職業,已經喪失了大眾對其足夠的尊重,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而醫生群體所蘊含的集體性的焦慮感,也已經越來越強烈。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一個國家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最低標準是5%,2012年,我國衛生總費用占當年GDP的5.57%,勉強進入及格線。事實上,中國每千人擁有的醫生數和護士數遠遠低于很多國家,而我國醫護人員所承擔的病床數遠遠大于很多國家。
也因為醫患關系的緊張,出于對自身安全考慮,許多醫生越發保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治病救人的效率。采訪中,一些醫護人員坦承,醫患關系惡化和頻發的暴力事件讓醫生心理負擔很大,變得更加小心謹慎,對一些年齡大、手術風險大的患者有時更愿意推薦保守治療。
不難想象,束縛了醫生的手腳,制約了醫學的發展,最終受害的是全社會和所有的人。
■醫患良藥:
微笑多一點 溝通多一點 理解多一點
醫患關系的緊張,這個趨勢要不得,要么多年后沒有人從醫,大家沒有醫生給看病。雖然有些醫生沒有醫德,但大部分人還是好的吧,每每在醫院都能看到治愈后的患者送來錦旗表示感謝,那為何我們大家不能將心比心呢?對醫護人員給予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我想我們也能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
醫生與患者之間其實并不是朋友關系。一個真心為病人著想的醫生,他會按照原則、按規矩、按程序看病。病人做得好,我會毫不吝嗇地表揚,但是病人不聽話,我還是會警告、提示,甚至嚴厲地批評,尤其是亂停藥導致病情復發的情況。
病人與醫生的信息不對等,在病人眼里,疾病讓其害怕、擔憂,而醫生的職責就是要向病人解釋病情,并且醫生必須要用生動的、形象的、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病人解釋病情,這種方式會讓醫患雙方都變得輕松。
有的病人“久病成醫”,不太聽醫生的話,實際上,個人的體會和經驗雖然很重要,但醫生有專業知識,故還是建議病人的個人經驗要與醫生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這就是為什么病人要按時復診的原因。
對病人態度好一點,話說得有技巧一些,讓病人自我感受好一點,就能減輕其癥狀,所以治病第一要素不是手術刀,也不是藥物,最重要的是語言。然而,我們現在的醫學培養模式是應試教育、生物醫學教育,缺乏的正是人文醫學教育。要知道人文關懷是治愈“患者委屈、醫生苦衷”的一劑良藥。
正如網友所說,矛盾的人生,螺旋式的社會,人呀,都能當一次醫生就好了,或者說,人呀,都能當一次患者也行!所以要提倡醫患換位考慮問題。過去我們醫院常常倡導醫生討論:“假如我是一名患者”。可是我覺得什么時候也開展一次討論:“假如我是一名醫生”?或許事情能好多了。
醫患關系,應該是對付病魔的戰友關系,而成見與提防,更不應該成為橫亙在醫患之間的鴻溝。如果醫生和病人之間的溝通多一點,相互尊重多一點,很多醫療糾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