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660mo"></ul>
  • <fieldset id="660mo"><input id="660mo"></input></fieldset>
    
    
  • <strike id="660mo"><input id="660mo"></input></strike>
  • <fieldset id="660mo"></fieldset><ul id="660mo"></ul>
  • 甘肅定西:不懈奮斗七十載 黃土高原貧困山村譜出“小康曲”

    時間:2019-05-21 16:58來源:大西北網(wǎng) 作者:央視網(wǎng) 點擊: 載入中...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的梯田美如畫。(安定區(qū)委宣傳部供圖)
     
      央視網(wǎng)消息(記者 王小英)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青嵐鄉(xiāng),有一個叫大坪的山村,這里山高地陡,水土流失嚴重。“種了一坡、收了一車、打了一斗、煮了一鍋”,曾是這里的真實寫照。
     
      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大坪人在村黨組織的帶領下,靠三輛獨輪車起步,人背肩挑改土造田,建成甘肅省第一批人工梯田,有效解決了最迫切的吃飯問題,成為全省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一面旗幟。
     
      改革開放以來,大坪人繼續(xù)繼承和發(fā)揚艱苦奮斗、真抓實干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不斷探索貧困山區(qū)發(fā)展之路。2000年,大坪村在安定區(qū)率先穩(wěn)定解決溫飽。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坪村更是邁入了發(fā)展快車道,收入節(jié)節(jié)攀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8000元,成為定西市淺山區(qū)生態(tài)小康第一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zhèn)”“省級文明村”“甘肅省民主法制示范村”。
     
     
    定西市安定區(qū)的梯田(安定區(qū)委宣傳部供圖)
     
      “鐵姑娘”不服輸 誓要改田造地
     
      暮春時節(jié),驅(qū)車前往大坪村,一路上,陽光打在梯田上,田間地頭剛敷的地膜閃著光,這是播種希望的季節(jié)。
     
      50多年前,這里全是荒山,莊稼就種在陡坡上。“山是和尚頭、溝里無水流、田是‘三跑田’、歲歲人發(fā)愁”,這句流傳甚廣的話,唱盡了定西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劣。
     
      改變發(fā)生在上世紀60年代。“農(nóng)業(yè)學大寨”的號召激起了大坪人的干勁:“大寨人能干成的事,大坪人也能干。”在時任村黨支部書記冉桂英的帶領下,向大寨學習興修梯田,并成立了一支鐵姑娘隊,改土造田,誓要讓荒山變梯田。
     
      年僅18歲的劉玉秀是鐵姑娘隊隊長,“修梯田時正值冬天,為防止土地凍結(jié),大家采用了人休地不休的方式”。
     
     
    當年興修梯田的情景(資料圖)
     
      當東方的啟明星亮起,便是起床下地干活時。夜晚頂著星星回家,另一撥人繼續(xù),“晚上回來還要推石磨磨面”。
     
      100多人奮戰(zhàn)了整整一個冬天,才修了0.5畝梯田,但大坪人不放棄。
     
     
    修梯田的場景(資料圖)
     
      如今,年逾古稀的劉秀蘭老人,說話干事依然風風火火。憶當年,曾經(jīng)吃過的苦早已模糊,但清晰地記的梯田帶來的改變。
     
      “剛開始,一邊挖,一邊用背篼背土”,劉玉秀說,后來有了獨輪車,再后來,有了架子車,條件稍微好一點了。
     
     
    劉玉秀看老照片回想當年。
     
      當年雖然吃的是雜糧糊糊,但人們有的是干勁。“以前肚子吃不飽的時候,只能吃樹皮,榆樹皮算是最好的,修梯田才能吃飽肚子”,劉玉秀老人回憶。
     
      原來一畝地只能產(chǎn)100斤小麥,修了梯田后,一畝地能達到300至400斤,這是莫大的希望。
     
      0.5畝、5畝、10畝、100畝……從1964年到1982年,近20年的時間內(nèi),大坪村人發(fā)揚“戰(zhàn)天斗地 艱苦奮斗”的大坪精神,興修梯田2700多畝,讓“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修梯田的場景(資料圖)
     
      這是大坪村歷史上最為壯麗的一頁,征山不止,治水不休,他們將一座座荒山變成了良田。
     
      靠種地供出了三個大學生
     
      1971年出生的冉繼萍,依然記得,小時候跟著父母去修梯田的事。
     
      冉繼萍的大姑冉桂英是當年村里興修梯田的號召者,也許是受大姑的影響,也許是見證了父母修梯田,冉繼萍對土地的感情濃烈而深厚。
     
      上世紀70年代父親生病后,家里嚴重缺乏男性勞動力,只能靠母親一人養(yǎng)活。“我和大姐、二姐和小妹都幫不上太多忙”。
     
      梯田提高了產(chǎn)量,但要解決溫飽,還遠遠不夠。
     
      冉繼萍一家的生活依然很艱難。1988年,上高一的冉繼萍因為交不起3.8元錢的學費,不得已輟學回家,冉繼萍對此事一度耿耿于懷。
     
      “那時候為了護山,要打土壩、種樹,山頂、山溝里都不放過”,曾擔任過大坪村黨支部書記的李福老人說,種樹沒有經(jīng)濟效益,但還是得種,因為有生態(tài)效益。
     
      改革開放以后,大坪人充分發(fā)揚“戰(zhàn)天斗地,艱苦奮斗”的大坪精神,依托三西建設的有利機遇,成功實施了“水窖+梯田+科技”基本解決溫飽的扶貧開發(fā)模式,主要進行了小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fā),使生態(tài)環(huán)境顯著改善,水土流失明顯降低。
     
     
    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配套水渠。
     
      大坪人累計完成人工造林2920畝,種草1600畝,林草覆蓋率達到68.2%。先后修筑谷坊110道,塘壩5座,配套渠系3000米,實現(xiàn)了“小水不出地、大水不出溝”,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流域綜合治理率達到了95%;大力實施“121”雨水集流工程,新挖水窖300眼,戶均達到4眼以上。大坪村最終形成了“山頂植樹種草戴帽子,山腰興修梯田系帶子,山腳筑塘打壩穿靴子”的良性生態(tài)發(fā)展模式。 
     
      上世紀90年代,甘肅定西實施“洋芋工程”,旨在解決溫飽問題。
     
      1996年,甘肅省在全省試種多個馬鈴薯品種,其中一個品種在大坪村試種成功,還被命名為“新大坪”。時至今日,“新大坪”依然是定西較為出名的馬鈴薯品種。
     
      2005年,冉繼萍和丈夫承包了10畝地,其中8畝種了“新大坪”土豆,這一年,光靠這8畝土豆,賣了不少錢。
     
      兩人看到了希望,2006年,兩人承包了30畝地,種了黑膜土豆,收入5萬多塊錢。此時,正是家里四個孩子上學要花錢的時候。
     
      2012年,兩人在家開了農(nóng)家樂,一年也能收入4萬多塊錢。
     
      幾個孩子上學期間,但凡是提到要交錢,冉繼萍總是想辦法給孩子們湊齊。“全靠種土豆供了三個大學生”。冉繼萍說,這是她最忙碌的幾年,也是她最幸福的幾年。
     
     
    四個孩子是冉繼萍的驕傲,她靠種土豆,供出了三個大學生。
     
      四個孩子,是冉繼萍最驕傲的事情。
     
      如今,他們都參加工作了,老二今年還被公司評為三八紅旗手了。
     
      培育新產(chǎn)業(yè) 唱出新生活 
     
      2014年開始,隨著孩子陸續(xù)畢業(yè)參加工作,家里人手變少,冉繼萍關了農(nóng)家樂,也不再承包那么多土地。
     
      雖然家庭負擔沒那么重了,但冉繼萍和丈夫兩人還是閑不住,兩人一邊種地,一邊養(yǎng)羊。
     
     
      冉繼萍正在收拾食槽,準備喂羊。
     
      “我還是對土地有感情,總覺得農(nóng)村挺好的”,如今的冉繼萍,生活依然忙碌,專門建了羊圈發(fā)展養(yǎng)殖。
     
      近年來,大坪村在產(chǎn)業(yè)發(fā)展方面緊跟時代潮流,積極調(diào)整產(chǎn)業(yè)結(jié)構,大力發(fā)展畜草、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為留守在農(nóng)村的人“出謀劃策”,鼓勵他們發(fā)展產(chǎn)業(yè),全村馬鈴薯種植面積連年保持在2000畝以上,培育日光溫室種植戶20戶,發(fā)展“農(nóng)家樂”10戶、專業(yè)養(yǎng)雞和規(guī)模養(yǎng)羊戶30戶,大坪剪紙初具規(guī)模并銷往省內(nèi)外。
     
     
      54歲的連清建了3個溫室大棚,從最初自學技術慢慢摸索種植蔬菜,如今兼顧育苗等,大棚中種植了西紅柿、黃瓜、生野菜、蕓豆、秋葵、茄子等,種類越來越多,“早晨采摘了可以直接送往蔬菜批發(fā)市場”,連清說,因為離城市近,新鮮蔬菜很受歡迎,一年收入至少6萬多元。
     
      忙碌之外,冉繼萍還重拾當年的愛好,在當?shù)亟M織的隴中小曲比賽中獲得了三等獎。
     
      她還在村里組織成立了文化站,大家平時排練舞蹈,學學串珠等,忙得不可開交。
     
      今年三八婦女節(jié),她獨唱了一曲《拉著媽媽的手》,出門前在家練習,唱了沒幾句,母親就哭了。
     
      母親對冉繼萍說,如今生活越來越好了,年輕時的自己壓根就不敢想,也根本就想不到。
     
      其實有一點,老人應該也沒想到,他們當年興修梯田,不怕吃苦,不斷挑戰(zhàn)和改變的精神,一直扎根在大坪村人的心中,從未離開。
     
      為了求生存,興修梯田;為了解決溫飽,大力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了奔小康,大力發(fā)展產(chǎn)業(yè),最終成為定西市淺山區(qū)生態(tài)小康第一村,在“戰(zhàn)天斗地 艱苦奮斗”的大坪精神下,大坪人從來沒有懈怠過。
     
      正如冉繼萍改編過的《王大娘要致富》所唱:“路子走好了,達到小康啦,鄉(xiāng)風文明了,大坪更美啦!”
    (責任編輯:張云文)
    >相關新聞
  • 甘肅定西:“四管齊下”戰(zhàn)疫情促脫貧
  • 甘肅定西脫貧村里看“年景”
  • 甘肅定西:鄉(xiāng)村服務網(wǎng)格化打通便民“最后一公里”
  • 甘肅定西:馬鈴薯迎豐年更增收
  •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探尋永不磨滅的紅
  • 甘肅定西探索多元化金融扶貧路徑為扶貧產(chǎn)業(yè)發(fā)展護航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亚洲高清日韩精品第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资源| 色欲AV永久无码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 高清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国产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偷拍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免费|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新浪|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男人的天堂|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香蕉| 日韩精品中文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 精品国精品无码自拍自在线|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精品| 91精品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 国产精品区免费视频|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二代|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 国产精品.XX视频.XXTV|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91gav|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高清www777| 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韩中文无码有码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区免费专区| 伊人影视在线观看日韩区|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36| 国产精品白嫩美女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gv| 在线观看麻豆精品国产不卡| www.国产精品.com| 久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