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全國旅游工作會議在海口召開,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作了《從景點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開創我國\\\"十三五\\\"旅游發展新局面》的工作報告,提出把全域旅游作為新時期我國旅游發展的總體戰略。
1、何謂“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地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
2、實現“全域旅游”的背景是什么
三十多年來,我們發展旅游,主要是建景點、景區、飯店、賓館,這種發展方式實際上是一種“景點旅游”模式。然而,旅游業發展到現在,已經到了全民旅游和個人游、自駕游為主的全新階段,作為綜合性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和影響更加廣泛,時代賦予旅游業的責任也空前加大,傳統的以抓點方式為特征的景點旅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大旅游發展的需要。現實要求我們必須從三十多年來的景點旅游模式轉變為全域旅游模式,進行旅游發展的戰略再定位。例如,過去我們居民建房子,不會考慮到旅游景觀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們搞景區開發,也沒有考慮到當地居民的需求。再如,在景點旅游模式下,水利建設只是考慮防洪、排澇、抗旱,基本上不會顧及旅游用途與需求。在景點旅游的模式下,封閉的景點景區建設、經營與社會是割裂的、孤立的,有的甚至是沖突的,造成景點景區內外“兩重天”。而全域旅游就是要改變這種“兩重天”的格局,將一個區域整體作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來建設、運作,實現景點景區內外一體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處處是旅游環境。
3、要實現九大轉變
推進全域旅游是我國新階段旅游發展戰略的再定位,是一場具有深遠意義的變革。從景點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具體要實現九大轉變:
一是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和管理到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破除景點景區內外的體制壁壘和管理圍墻,實行多規合一,實行公共服務一體化,旅游監管全覆蓋,實現產品營銷與目的地推廣的有效結合。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從景點景區拓展到全域。例如,要從景點景區和城市的旅游廁所革命拓展為景點景區內外、城鄉一體推進的全面廁所革命。
二是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實行分類改革,公益性景區要實行低價或免費開放,市場性投資開發的景點景區門票價格也要限高,遏制景點景區門票價格上漲過快勢頭,打擊亂漲價和價格欺詐行為,從旅游過度依賴門票收入的階段走出來。
三是從導游必須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閉式管理體制向導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動的開放式管理轉變。實現導游執業的法制化和市場化。
四是從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細高效旅游轉變。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給,引導旅游需求,實現旅游供求的積極平衡。
五是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融合發展方式轉變。加大旅游與農業、林業、工業、商貿、金融、文化、體育、醫藥等產業的融合力度,形成綜合新產能。
六是從旅游企業單打獨享到社會共建共享轉變。充分調動各方發展旅游的積極性,以旅游為導向整合資源,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建立旅游發展共建共享機制。
七是從景點景區圍墻內的“民團式”治安管理、社會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轉變。旅游、公安、工商、物價、交通等部門各司其職。
八是從部門行為向黨政統籌推進轉變。形成綜合產業綜合抓的局面。
九是從僅是景點景區接待國際游客和狹窄的國際合作向全域接待國際游客、全方位、多層次國際交流合作轉變。最終實現從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轉變。
這是區域發展走向成熟的標志,是旅游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世界旅游發展的共同規律和大趨勢,代表著現代旅游發展的新方向。
4、為何推進“全域旅游”
(一)推進全域旅游是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現實要求,也是旅游扶貧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
(二)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
發展全域旅游,是解決旅游供給側不足的有力抓手。推進全域旅游有利于統籌出臺鄉村旅游的農村用地政策;有利于創新金融產品,盤活旅游資產;有利于按旅游人口需求創新公共服務設施設計和建設規劃。有利于統籌域內各類資源,進行高效配置。
(三)推進旅游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旅游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從短缺型旅游發展中國家向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國的歷史性跨越。旅游已經從少數人的奢侈品,發展成為大眾化、經常性消費的生活方式。旅游業已經從外事接待型的事業,發展成為全民廣泛參與就業、創業的民生產業,成為綜合性的現代產業,旅游業對相關產業貢獻大幅提升。旅游市場已從入境游為主,發展到出入境旅游并重的新階段。
但旅游業仍然存在諸多不相適應的問題:
1.現行旅游管理體制與“兩個綜合”(綜合產業和綜合執法)不相適應;
2.旅行社、導游管理體系和行業隊伍水平與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
3.一些地方旅游市場秩序混亂與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目標不相適應;
4.旅游產品和以廁所為代表的公共服務及交通等基礎設施供給與旅游爆發式、井噴式市場需求不相適應;
5.企業對門票經濟的過于依賴與廣大游客的承受能力和期待不相適應;
6.旅游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與國際規則不相適應;
7.旅游投資、經營環境與投資者、經營者的要求不相適應;
8.黨委、政府及部門對旅游業的實際重視程度和工作力度與人民群眾對旅游的需求、期盼不相適應;
9.旅游管理部門隊伍建設、全行業隊伍建設、從業人員素質與旅游高速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等等。這些不相適應的問題,大都需要通過發展全域旅游、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去解決。
(四)順應全民旅游、自助游、自駕游趨勢的時代要求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旅游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旅游目的地的視角、評價標準與以往大不相同。2015年,國內游已達40億人次,人均出游接近3次,旅游已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成為人民群眾享受休息權的一個重要體現。
而出游方式上,自助游超過85%,自駕游超過60%,甚至很多人在體驗出境自駕游,他們出游不再像以前那樣,由旅行社指定和安排怎么走、怎么游,而是自己決定游什么、去哪游,怎么住、住哪里,買什么、在哪買,吃什么、在哪吃。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現代交通,以及現代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又加速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旅游方式的深刻變革。
一個區域的旅游質量、口碑,不單單取決于旅行社、酒店、景區等服務質量,而是由整個區域的綜合環境決定的。推進全域旅游要求我們跳出單一的景點景區、飯店、賓館的格局,從全域整體優化旅游環境,優化旅游的全過程,配套旅游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和旅游服務要素。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的旅游需求,才能切實提升廣大旅游者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才能將旅游業真正發展成為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
(五)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載體
(六)全面提升旅游國際競爭力的規律使然
旅游業對全球經濟發展貢獻已超過10%,對全球就業貢獻也超過10%,早已成為世界重要產業。
當今世界,各國都在強化旅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強化本國旅游的國際競爭力。
美國制定并實施《國家旅行和旅游發展戰略》,日本實施“觀光立國戰略”,韓國確定了戰略性觀光旅游產業培養方案,法國實施旅游質量計劃,西班牙、德國、英國、俄羅斯、巴西、印度、南非等眾多國家也紛紛實施國家戰略,優先發展旅游業。
我們在發展入境旅游之初,剛打開國門,大多數外國人和海外華人,主要是來看老天爺留給我們的自然遺產、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經過幾十年發展,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世界交流越來越深入,現在入境游客更加希望與當地進行更加深入的交流交往,期望深入體驗社區、學校、醫院等。游客對一個地方的評價也不再限于景點景區、賓館飯店和導游、服務員,而是更重視對一個地方風土人情、居民素質等整體環境的評價。推進全域旅游有利于滿足這種需求。
5、五個鮮明特征
現階段推進全域旅游,應至少體現以下五個鮮明特征。
一是在全域優化配置經濟社會發展資源,充分發揮旅游帶動作用。
全域旅游要求不能停留在景點景區、賓館飯店配置,而是要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發展各類資源和公共服務的有效再配置,既宜居又宜游,處處是風景,處處可旅游。
二是全域按景區標準統籌規劃建設。
現在的情況往往是,景點景區內外、酒店內外,兩極分化明顯,一墻之隔或一河之隔,儼然兩重天,景點景區內鳥語花香、干凈整齊,景點景區外卻是私搭亂建、臟亂破差;酒店里流光溢彩、金碧輝煌,酒店外卻是污水橫流,垃圾成山。發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拆掉景點景區“圍墻”,實現景點景區內外一體化,以游客體驗為中心,以提高游客滿意度為目標,按照全域景區化的建設和服務標準,推進多規合一,整體優化環境、優美景觀,優化旅游服務的全過程。
三是構建全域大旅游綜合協調管理體制。
四是全域發揮旅游+功能,使旅游與其他相關產業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產力和競爭力。
充分發揮旅游業的拉動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為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提供旅游平臺,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業態,提升其發展水平和綜合價值。在區域內,通過旅游+新型城鎮化,促進發展特色旅游城鎮,發揮旅游對新型城鎮化的引領作用;通過旅游+新型工業化,促進發展旅游裝備制造業、戶外用品、特色旅游商品,發展工業旅游,創新企業文化建設和銷售方式新形態;通過旅游+農業現代化,促進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現代農業新形態;通過旅游+信息化,將旅游業培育為信息化最活躍的前沿產業,用信息化武裝旅游;通過推進旅游+生態化,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推進旅游生態化,使旅游發展從\\\"圍景建區、設門收票\\\"向\\\"區景一體、產業一體\\\"轉變,促進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產業鏈條全域化,旅游產業全域輻射帶動。
五是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地,要求是一個旅游相關要素配置完備和全面滿足游客體驗需求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開放式旅游目的地。旅游質量和形象由整個社會環境構成,這就要求全域旅游必須走共建共享道路。在景點旅游模式下,旅游從業者只是導游、服務員等,而在全域旅游模式下,整個區域的居民都是服務者,都是主人,他們由旁觀者、局外人變為參與者和受益者。全域旅游既要讓建設方、管理方參與其中,更需要廣大游客、居民共同參與。既要考慮讓游客游得順心、放心、開心,也要讓居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