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AI大模型的高性能驚艷全球;機器人亮相春晚玩起了高難度轉手絹;國產電動汽車品牌憑借過硬的質量和高性價比,逐漸贏得國際市場青睞……新征程上的我國民營企業向“新”而行,向“高”攀登,在多重政策支持下,不斷以自身實力鍛造發展新動力。

2025年1月28日,杭州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在2025年央視春晚后臺。新華社發

2025年2月17日,用戶在DeepSeek手機客戶端上提問。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成都齊碳科技有限公司品牌公關總監楊遷認為,提升企業內生發展動力“要通過創新驅動催生新質生產力,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積極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提升技術壁壘。”
搖櫓船科技創始人鄭道勤也說,“企業要植根于市場需求,打造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自身的內生動力。”

針對高反光表面缺陷,搖櫓船科技研發團隊研發出曲面高反光表面3D缺陷檢測系統,檢測精度突破光學檢測極限值。(受訪者供圖)
向“新”而行 攻堅克難
民營企業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我國中小企業中90%以上是民營企業,其中科技和創新型中小企業超過60萬戶。
RV減速機,這一工業機器人中制造難度最大、成本最高的核心零部件,很長一段時間80%以上依賴進口,是我國工業機器人生產“卡脖子”的卡點。
北京智同精密傳動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經過多年研究,在高精密RV減速機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工業機器人用高精密RV減速機的國產替代。
“經過近年來的研究和開發,我們在精度保持性以及壽命方面有了大幅度提高,現在大部分國內企業也可以生產RV減速機了。”北京智同科技首席科學家、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張躍明介紹。
北京智同精密傳動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實現中國工業機器人用高精密RV減速機的國產替代。新華社記者 鄒尚伯、閆志國 攝
向“高”攀登 塑造優勢
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
福建是我國紡織業大省,紡織服裝產業產值已超過萬億元。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一大批民營企業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上下功夫,延伸產業鏈,加速轉型升級。
在福建永榮錦江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生產線飛速運轉,用來生產尼龍紗線的原料不再是石油提取物,而是廢舊紡織品。
“愛賽綸”,即消費后再生錦綸纖維產品,是永榮錦江自主創新的環保再生綠色產品。公司研發總監黎明介紹,“通過我們自主的超臨界的技術路線,整個過程是不需要添加任何的化學藥劑,從而實現了廢棄的尼龍服裝面料回收,制成環保的再生的纖維。”
福建永榮錦江自主創新的環保再生綠色產品“愛賽綸”。新華社記者 宓盈婷、林凱 攝
近年來,民營企業正逐步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外貿“主力軍”民營企業進出口24.33萬億元,同比增長8.8%,占我國外貿總值的比重繼續提升至55.5%。
位于浙江湖州的牧星智能是一家專業研發制造物流機器人的科技型企業。通過自主創新,企業研發的一臺臺技術過硬的機器人走出國門,遠銷全球20多個發達國家和地區。
“像我們公司也是在全球,包括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德國和美國都有分公司。我們前幾年還是在做物流行業替代海外的高端物流裝備,現在已經從替代變成為全球引領。”牧星智能創始人兼CTO黃志明表示。
通過自主創新,牧星智能研發的物流機器人走出國門,遠銷全球20多個發達國家和地區。(受訪者供圖)
政策扶持 激發活力
水深則魚悅。民企的發展活力,根植于政策沃土。為提振民營經濟信心、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國家及有關部門密集發聲、精心部署,從出臺“民營經濟31條”,到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內部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再到推進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進程,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持續細化、落實,促進形成社會信心增強、基本面改善、創新活力迸發的良性循環。
天津藝點意創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鞏書凱告訴記者,通過對接資源、對接政策,對接資金,公司不管是在融資方面,還是客戶拓展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和進步。天津龍創恒盛實業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楊松楷認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享受稅收的減免,研發經費投入以后又給予一定的補助,讓企業獲得了非常大的益處。”
向“新”謀遠,借“智”攀高。依托政策“東風”,越來越多民營企業主動作為,以愛拼會贏的精氣神,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加速競跑。
這是1月10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的2025布魯塞爾車展上拍攝的比亞迪汽車。新華社記者 孟鼎博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