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藝工作者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沒有優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過眼煙云。”
關鍵是要創作精品。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各種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高度發達,發表作品變得異常容易,門檻的降低讓作品的水平參差不齊,一些粗制濫造、經不起邏輯推敲胡編亂造的作品充斥著各大門戶網站、各種文學期刊,有些文藝工作者為博人眼球、嘩眾取寵而不惜歪曲歷史、扭曲價值觀,甚至為了博出位、博名氣,自我標榜所謂的“下半身文學”,丟掉了最起碼的禮義廉恥。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一針見血地指出,文藝要贏得人民認可,花拳繡腿不行,投機取巧不行,沽名釣譽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必須“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這就要求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必須真正沉下心、靜下神,去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對人民負責的精神,潛心耕耘、認真創作,真正創作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藝“精品”。
重點是要奉獻人民。真正的文藝精品,一定是深深植根于華夏五千年深厚的歷史文化土壤,深深植根于近14億中華兒女的喜怒哀樂,以人民的歡樂為樂,以人民的憂愁為愁。如果文藝作品的創作離開了人民、脫離了生活,搞高高在上的所謂“高層生活”,搞虛無縹緲的所謂“架空歷史”,只能帶來一時感觀的歡娛,卻經不起時間的檢驗,更經不起人民的檢驗,只能是曇花一現、過眼煙云。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必須真正走進人民、深入基層,用心感知老百姓對生活的渴求,對幸福的期望,用心感悟老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柴米油鹽,用心體會老百姓生活的快樂與憂傷、淚水與歡笑,才能真正創作出貼地氣、近人心、得民意的優秀作品,也才能真正創作出流芳百世、世代傳誦的經典佳作。
魯迅先生說,要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征程上,文藝工作者承擔著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重任,必須用情書寫出真正屬于這個時代的優秀文藝作品,用心創造出可以與歷史上唐詩宋詞明清小說比肩的又一座文藝高峰,讓文藝因這個偉大的時代而煥發激情,讓這個時代因優秀的文藝作品而更加耀目,如此,文藝方能記錄時代的輝煌,而時代亦能見證文藝的繁榮。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