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各地陸續召開了經濟工作會議,為地方在新一年及未來一段時間的經濟工作制定“施工圖”,受到各界關注。
仔細梳理各地經濟工作會議透露的信息,“高質量發展”是出現頻次較高的詞匯之一。在部署經濟工作中,各地無一例外地都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比如,福建省提出了要把“高質量發展與實現趕超有機統一起來”,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推動“再上新臺階、建設新福建”邁出新步伐;湖南省提出了要“更加注重提高新經濟比重,更加注重降低單位GDP的能耗、物耗,更加注重提高創新驅動能力和開放發展水平”;海南省提出打好污染防治等攻堅戰,取消部分地區的GDP考核。
這說明,推動高質量發展,不僅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各地更是在加速轉化為行動上的自覺,轉化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自覺。
但需要提醒的是,各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注意避免回到過去的“老套路”上去。比如,在各種會議上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口號喊得很響,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卻不知道從何處發力,只好坐等“復制”別人的發展經驗;談起學習體會頭頭是道,表面上學懂了,實際上沒弄通,結果具體工作做不實,還是搞“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的老一套;搞偷換概念,給一些投資規模大的傳統項目披上“高端”“先進”的“外衣”,表面上看是在追求高質量發展處發力,其實還是“新瓶裝舊酒”……還有的地方表面看好像淡化了GDP考核,但實際工作中依然好大喜功、大干快上,依然片面把經濟增速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招商引資依然抱著“揀到筐里都是菜”的思維,等等。
這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老套路”,其實反映了有些干部的發展觀還未轉變,政績觀念還未端正。思想上沒有走出“老套路”,不僅不可能從根本上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反而會貽誤“戰機”,阻礙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進程。
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首先解決認識問題、思想問題、觀念問題。思想的阻力是最大的阻力,觀念的障礙是最大的障礙。一項政策設計得再好,如果執行政策的人想不明白、想不清楚,那政策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因此,在具體工作中,必須要有強烈的擔當精神,要把心思用在干事創業上,找準工作方案,排出任務表、時間表、路線圖,不能再幻想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可以“走捷徑”,更不能以為“老套路”依然可以行得通。同時,也要敢于直面矛盾和問題,善于化解矛盾和問題出實招、不搞形式,鼓實勁、不鼓虛勁,扎扎實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作者:林火燦)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