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進入7月,被譽為“隴上杏花村”的甘肅東鄉縣唐汪鎮里六千余畝大接杏進入采摘季,因生長于略含鹽堿的紅砂土之上,且當地渠水自流灌溉,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呈現出個大、皮薄、肉厚、質軟、纖維極少的特性,自明清以來便久負盛名。
“我們唐汪大接杏最大可達150克,盡管品質上乘,但是經常會遭遇‘無人識’的尷尬。”唐汪鎮鎮長楊志軍坦言,由于保鮮能力弱、銷路不暢、深加工不發達等多種原因,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被確定為支柱產業的唐汪杏果業實際上一直沒有發展起來。早些年,大接杏、包核杏、早杏等比較出名的品種也爛在地里,難逃厄運。
7月12日,由東鄉縣杏花村農民專業合作社承辦,當地政府協辦的唐汪杏子采摘月活動啟幕,旨在吸引外界游客采摘品嘗杏子,吃農家飯,住宿度假,盡情享受“隴上杏花村”的田園生活,通過農業優勢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的方式,讓唐汪大接杏真正"火"起來。
杏花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唐克軍表示,唐汪鎮的杏果向來收成好,爛在地里的主要原因為銷售渠道不通暢。為此,該社自去年起便帶頭嘗試電商銷售,全縣網上售出杏果6.5噸。在此基礎上,該社今年與郵政局、順豐快遞合作,對唐汪杏子采用保鮮包裝,快遞航運方式銷售,目前唐汪杏子已銷往北上廣等國內一二線城市,并遠銷馬來西亞、沙特等海外市場。
“我家種植杏子30多年以來,就屬今年行情好!”唐汪鎮馬巷村農戶馬萬林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稱,前些年唐汪大接杏并不出名,每逢采摘季農戶們就得趕班車去周邊城市叫賣,交通所限,常常簸壞很多杏子,1000至2000斤的杏子僅賣出去2000多元的價格,損失很大,漸漸地種植熱情也小了。
馬萬林說,今年他家的兩畝杏園共收獲4000斤杏果,目前已銷售了3000多斤。自從有了電商,銷路不是問題了,每天采摘的杏果在當日下午5時左右就基本被收購光了。針對采摘游客,每斤杏果能售出3元的價格,成為增收的重要途徑。
記者采訪獲悉,有百年種杏史的唐汪鎮,種植大接杏和包核杏面積達8500畝,年均產量約2600噸,今年已通過電商快郵銷售100噸。將“優勢產業轉化為富民產業”是全鎮人共同的心愿。
因此,當地官方把發展杏產業和旅游業發展融合作為重要抓手,于今年春季舉辦了“賞杏花”活動,吸引了廣大游客前來體驗,初步樹起“隴上杏花第一村”的形象。
楊志軍告訴記者,自7月1日起,唐汪鎮政府門前的杏花村產業合作社里,冷鏈保鮮、順豐速遞工作人員晝夜忙碌,連續輪流值班,每天都有100多箱發往省內外,他們在24小時之內就能把杏子發到州內各地,48小時之內就能發到省內各地,72小時之內發到全國各地。
楊志軍還透露,截至目前,唐汪鎮共投資2371萬元完善基礎設施,硬化杏園道路6千米,改造集鎮風貌,旅游廁所3個,停車場5處,資助建成農家樂23家。今后,還將通過“拍賣”古杏樹等方式保護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