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城區體量擴張的深度思考之九
契合城市空間架構拓展需求 攻克濕陷性黃土難題
大西北網8月29日訊 城市狹窄擁擠的現實,使蘭州不得不向其周圍“伸腰擴張”。而蘭州作為世界上黃土分布最集中、覆蓋厚度最大的區域,與濕陷性黃土“決斗”是未來開發建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當碧桂園蘭州新城作為西北開篇之作,正式落地青白石街道白道坪村,她的到來,催生了黃土高原的城市綠洲傳奇。但在這一宏偉藍圖的繪就過程中,與濕陷性黃土“斗爭”也注定成為這個全國地產十強品牌必須要踐行的道路。在項目的落地實施中,碧桂園.蘭州新城項目,也用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在被諸多地產商家不被看好的青白石區域,大膽謀劃,踐行著濕陷性黃土治理的嚴格標準,為未來更多入駐該新城的業主們,鑄就著“安居樂業”綠洲生活。
濕陷性黃土困擾蘭州發展久矣
蘭州是西北地區第二大城市,是黃河上游重要的區域性城市,近60多年來,從共和國的工業長子,發展成為今日重要的工業旅游城市,尤其伴隨著第五個國家級新區在蘭州崛起,蘭州的區域戰略定位更加凸顯。
隨著蘭州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蘭州周邊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蘭州繼續發展的空間嚴重受限,如何充分利用兩山夾一河的地理空間,如何向外突圍尋找新的城市發展空間,如何跳出蘭州老城區發展新城區,成為蘭州發展的重要課題。
2010年,蘭州曾提出“跳出蘭州看蘭州,跳出蘭州發展蘭州”的突圍戰略,這也為蘭州老城區周邊開發建設乃至于蘭州新區的發展,做出了戰略上的準備。在這一背景下,作為甘肅省會城市中心區的城關區,適時提出了“南伸北拓”戰略,即提升黃河南岸城市發展的軟硬件條件,打造老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升級版,同時向沉寂多年的黃河北岸尋找新的發展空間。

由此蘭州迎來了北城時代,黃河北岸城鄉結合部的城市化進城,與蘭州城市發展的升級相結合起來。在這一背景下,與雁灘隔河相望、比雁灘海拔高出100米的青白石,進入了蘭州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前沿,進入了政府開發黃河北的決策視野。
青白石這個曾經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區域迎來了城市曙光。與黃河北其他區域一樣,青白石要開發,也同樣面臨著濕陷性黃土這一自然條件的制約,如何克服濕陷性黃土對城市開發建設的影響,事關青白石的未來,事關蘭州北城的未來。
所謂濕陷性黃土,就是在上覆土層自重應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應力和附加應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結構破壞而發生顯著附加變形的土稱為濕陷性土,屬于特殊土。有些雜填土也具有濕陷性。由于其土質疏松,孔隙大,黃土在受水浸濕后其結構迅速被破壞而發生下沉,從而使修建在上面的建筑物遭到破壞。這是黃土的一種特殊性質。
蘭州地處黃土高原,而蘭州周邊的山都是黃土結構,土質多為濕陷性黃土,黃土層最厚的地方要達410米厚,到靖遠一帶最厚的超過500米,黃土沉積下來已經有100多萬年的歷史了。
多年時間里,濕陷性黃土一直是阻礙蘭州城市再造的最大阻力。說起這一話題,甘肅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碧桂園新城項目設計總負責人米宏圖坦言:“就西北城市發展而言,蘭州一直滯后于西寧、銀川,而究其原因是兩山夾一川特殊地形的影響,在現有土地基礎上,整個土地利用的新思維還未突破。”
黃土的濕陷性還可直接引起土質邊坡塌滑等不良工程現象,對工程建筑極具破壞性。因此,在地處黃土高原的蘭州削山造地,一定要解決和規避因強濕陷性黃土造成安全隱患。
米宏圖介紹,正是介于這種考慮,為黃土沉積的青白石區域尋找未來發展空間,早在2年前,城關區政府就委托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就對青白石區域的黃土地開發建設實施了初步勘測,從地層是否適合建設,濕陷量、卵石層等方面進行粗堪。
但“2年時間里,沒有一家單位敢挑起青白石區域開發的大梁,直到后來碧桂園蘭州新城敢吃螃蟹大膽拿地”,從項目落地建設開始,碧桂園.蘭州新城就將如何規避黃土層所帶來的強濕陷性納入建設的首要任務。
米宏圖介紹,從去年年底接觸碧桂園蘭州新城項目,相比以前承接的蘭州成規模的項目設計,如天慶千畝土地利用,蘭煉十二街區、元森地產項目,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只是調動一個科研室的力量就可以實施設計工作,但碧桂園.蘭州新城項目建設用地約1005畝,建設規模約97萬平方米,該項目屬蘭州市低丘緩坡荒山未利用地綜合開發示范區范圍,是蘭州屈指可數的規模城市再造工程,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派出4個科研室的力量集中實施項目設計。
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就調動多方力量,針對每一塊建設用地嚴格實施項目評估工作,從能否實施基建項目,對工程土地層能否實施建設、濕陷量、卵石層、災害性隱患場地進行全面評估,并與規劃結合,將土地建設、荒地利用、基礎開發、招商、規劃、土地整合、區域邊坡治理同時實施,做到有的放矢。
碧桂園拿出了在濕陷性黃土上造城的樣本
濕陷性黃土問題,對于深處黃土腹地的蘭州來說,是一巨大的“魔咒”,這一特殊的屬性,無疑蘭州城市擴張帶來了巨大“阻力”。這一問題,也一直阻礙著蘭州城市發展,無論從技術難度攻克,工程成本制約,還是全方位的預防,都給工程帶來巨大“挑戰”。
“蘭州還是可以向周圍開發建設。”正如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所長王得楷研究員所言,蘭州跳出盆地的開發建設,只要科學規避濕陷性黃土難題,適時有序合理的開發建設,大蘭州的未來同樣可以預見……
而這一點,一直堅持大量拿地、拿便宜的土地,大量賣房、賣便宜的房子的碧桂園蘭州新城項目,從項目正式進駐青白石的那一天起,就用實實在在的努力改變著,盡最大的可能將不安全的地質隱患降到最低。
如今,在青白石碧桂園.蘭州新城項目所在地,一邊實施項目建設,一邊實施植被恢復的建設恢復工程正在緊張有序的進行,整個項目地數千棵樹木帶來的勃勃生機,削山造地過程中避免揚塵污染,采取嚴格的動土拉土覆蓋措施和灑水作業,將削山造地工程中的揚塵污染消除,每顆樹木上所懸掛的營養液吊瓶也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荒山溝里崛起綠洲傳奇的夢想正指日可待。
就黃土地下工程建設,碧桂園.蘭州新城項目也有一套自己嚴密的措施。
“不管是低層還是高層,我們對每一個樓圍都實施了勘測,樁基穿過黃土層直抵卵石層,入地深度最深達到30至60米。”據米宏圖介紹,對于項目地綜合服務區、低密度住宅區、高層區,針對不同區域的地質屬性,特拿出濕陷性治理具體措施。一個個直抵地層的樁基,猶如一個個堅實有力的脊柱,將整個建筑物牢牢的穩固。
同時,在設計考慮中,碧桂園.蘭州新城項目科學布局,將公園、綠化區域選擇在填方區,每一個樓位都布局在挖方區,而在挖方的過程中,并不是對每一個山頭都推平,而是采取對東區植被好的山頭進行保留,在保護植被的同時,逐步實施平山工作。并對開發的每一塊土地進行科學、精確的土方平衡計算。
一個區域的黃土濕陷性問題,除了建筑物地下的濕陷性外,整個建筑物場地周邊的濕陷性也不容忽視,米宏圖介紹,在場地濕陷性在城市建設中常見,蘭州更為嚴重。為了更好的排除這一隱患,碧桂園.蘭州新城項目采取綜合管溝工程,將市政建設中的給水、暖氣、電力等設施通過一個集中的標準溝渠,全部集中到一起,這種集約式的建設首次在蘭州大規模實施,不但降低了道路建設中重復的挖填成本,也能使地表水合理的收集再利用,大大降低了地面沉降概率。
碧桂園.蘭州新城項目將從真正意義上北拓蘭州城市用地,擴展城市發展空間。米宏圖最后強調,長期以來,蘭州城市功能的配套不均衡性成為發展的最大“瓶頸”制約,該項目只有從經濟、文化、教育、居住、康體等多個角度助力蘭州城市發展,分流老城區城市人口,才能引領蘭州未來的城市建設及發展方向,成為蘭州向北拓展中被更多人看好的地方。
“不是不能做,關鍵是要付出多少成本”
從2年前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對青白石區域黃土層的初步勘探,到后期的災害性隱患場地全面評估,使米宏圖這位建筑業的資深人士更加堅信:“在蘭州黃土地上造新城,不是不能做,關鍵是要付出多少代價。”
而這一點,從甘肅小城鎮建設、以及蘭州新城區打造方面,與濕陷性黃土抗衡的措施已經或正在實施。
當居住在黃土地上的慶陽西峰人民,告別地窩子或者窯洞建筑,搬入新型的現代城市--西峰區享受城市生活;當缺地的蘭州向周圍“借地”,九州開發區首開先河削山造地。如今,九州開發建設雖然存在一些“瑕疵”,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昔日不毛之地的羅鍋溝上,一個擁有四五萬人的大型社區正在形成,邊坡治理,山體綠化加固,以及穩固地基的工程正在實施。
從碧桂園蘭州新城項目決策者大大膽拿地,及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的應對濕陷性黃土的系列措施……都生動具體的說明,曾經以濕陷性為最大“軟肋”的黃土地,只要依賴人類現代文明的新技術,利用聰明才智,一定可以在黃土地上開辟出新的發展空間。
在長期的工程實踐積累中,工程界已探索出了黃土地基加固的有效措施,如土方分層壓實、灰土擠密樁、加石灰(水泥)改性土壤和換填土等措施,來克服濕陷性黃土難題。
如今,蘭州向北開發拓展空間的號角已經吹響。從2012年起到2016年,蘭州將在三條嶺、青白石、九州三大片區實施生態修復、地質災害治理、土地開發整理“三位一體”綜合利用項目。全面啟動城市空間再造工程,在黃河以北地區的九州北部和青白石、三條嶺等片區重點實施六大土地開發項目,即白道坪土地開發、碧桂園城關區項目、三條嶺、三條溝、馬家溝、九州北部等項目,到2016年整理土地60平方公里以上。
而在蘭州大規模削山造城的同時,必須要面對的就是強濕陷性黃土的問題,這也是目前已經上馬,或者今后陸續進駐工程所必須要面對的首要問題。作為首個進駐青白石的碧桂園蘭州新城項目,在大多商家因為厚厚的黃土地望而卻步時,該企業勇挑城市建設重任,從形成項目意向、到簽訂建設協議、再到一個個具體工程的上馬實施,碧桂園蘭州新城項目,正在付出代價和足夠的勇氣直面濕陷性黃土治理問題。
米宏圖坦言,固然在黃土地上建設,地下工程成本要高出許多,固然削山造地過程中不同地塊黃土距離地下卵石層的距離不一……但碧桂園蘭州新城以在荒山溝里創造奇跡,打造中國西部偉大城市綠洲的夢想,為蘭州北城發展描繪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意志堅定的碧桂園蘭州新城項目,在項目建設中嚴格按照標準付諸工程建設,開發與恢復植被的理念同步進行,工程建設全盤考慮地面濕陷性,直抵卵石層的樁基,地表水收集再利用,以及綜合管溝等大型地下管網的集約式處理,為濕陷性黃土地上開發建設提供了范本。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