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全球經濟面臨巨大挑戰的一年。正如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去年世界經濟增速為6年來最低,國際貿易增速更低,大宗商品價格深度下跌,國際金融市場震蕩加劇”。經濟增長是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沒有一個快速、健康的經濟增長,發展只能是“空中樓閣”。而當前世界經濟的普遍下行一定會對人類發展事業產生負面影響。在某種程度上講,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沒有實現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歸咎于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
那么2016年全球經濟走勢將會怎樣,是繼續延續2015年下行趨勢,還是觸底反彈,逐步呈現積極復蘇態勢?我們認為2016年是全球經濟重整待發的一年,作為世界經濟增長主要動力來源的中國必定繼續發揮其關鍵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借助于G20杭州領導人峰會引領全球經濟復蘇和人類發展事業大跨步。
2015年我國經濟增速6.9%,為15年以來首次降為7%以下。但是我們不必大驚小怪。橫向比較,同期增速美國預計為3%,歐元區2.1%,日本0.6%,全球增速為3.2%。所以,我國經濟增速仍處于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領先地位。另外,2016年是我國“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全國上下、社會各界都已矛足勁,準備“大干、快干”,力爭“十三五”開局紅。上周末李克強總理在作《2016政府工作報告》時也明確表明我國將繼續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特別是通過加強供給側改革戰略,確保2016年全年增速6.5-7%。由于我國經濟規模已經今非昔比,作為一個GDP高達超過10萬億美元的龐大經濟體,即使1%的增長也將意味著1000億美元以上的增量。目前我國的增量就已經相當于一個中型發達國家(如瑞士)的經濟總量!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為全球的人類發展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例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5年發布的《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的減貧為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作出了貢獻,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學習經驗”。例如,中國極度貧困人口占世界貧困人口的比例從1981的43%下降到2010年的13%,30年貧困人口減少6.6億,并提前8年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的減貧目標。我國也是全球唯一提前實現千年目標的國家。
中國在人類發展領域的驕人成績首先得益于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1979-2015年期間年增長率9.7%創造了人類近代發展史的奇跡。2015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干事李勇在與中國總理李克強會面代表工發組織稱贊中國經濟的發展為全球發展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政府在人類發展事業領域的成績有目共睹。作為一個曾經的貧窮國家,中國深切體會、并關心落后國家的強烈發展意愿。現在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也非常愿意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與全球社會一道共同推進全球經濟復蘇、發展事業進程。
2016年G20領導人峰會將于9月份在中國杭州舉辦,這將是人類事業大發展的難得契機。眾所周知,2016是我國的“十三五”開局之年,同時也是《可持續發展議程》實施的第一年。世界各國,特別是欠發達國家都在殷切期盼《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下一步是什么?國際社會將如何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G20作為全球的首要經濟論壇,有責任也有義務推動《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實施。
作為東道主的中國,可以通過G20平臺,呼吁國際社會更加重視全球發展議題,并相機提出中國解決方案。正如王毅部長在3月8日的“兩會”記者會上所指出的,“我們把發展問題放在宏觀政策協調的突出位置,推動G20成員率先制定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行動計劃,以此來帶動世界的包容和聯動發展。”具體來講,中國政府可以在此次杭州峰會上推動以下改革建議:
首先,提高發展工作組在G20體系中的地位。目前發展工作組是與G20其他8個工作組平行的工作小組。但是鑒于發展議題的重大性和緊迫性,此地位與之影響力不匹配。所以,應當提高發展工作組地位,如將其提升為與協調人、財金渠道一樣的地位,即建立“三軌機制”。這樣,將有利于增加G20本身和全球對發展議程關注,進而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其次,今年我國在安排G20議程時,需要注重發展目標的優先順序,并堅持“廣泛關注、區別對待”方針。例如,有些小的海島國家(如南太平洋的圖瓦盧)可能對氣候變化更為關注,而有些內陸欠發達國家(如中亞的塔吉克斯坦)可能對“互聯互通”、基礎設施投資更感興趣。鑒于此,相關政策和議程應有適當考量和調整。
最后,G20作為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聯合體應發揮積極并重要的中間角色,監督、評估《可持續發展發展議程》的實施。而其中,可以推動相關國際機構之間的協調和溝通,特別是全球伙伴關系所包括的國際組織、多邊開發銀行、民間組織等。例如,《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一個主要內容是綠色,G20可以通過自身的影響力,促成世界銀行、商業銀行、評估機構等成立“綠色金融協調小組”,定期或不定期進行信息共享和分享等。
(作者胡玉瑋,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