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1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其中,海爾空調憑借“空調器舒適性智能控制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業內專家對此表示,海爾空調在送風技術和舒適性控制方面已走到行業技術發展的前端,獲此殊榮是對海爾空調技術創新實力、需求驅動技術創新的發展模式的最高認可。

國家科技獎是由國家科技部組織評審,國務院頒發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各大獎項的歸屬,不僅得到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也成為科技界甚至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早在1998年海爾就憑借“空調變頻一拖多技術”成為了行業內首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家電企業。此次再入人民大會堂,海爾也成為中國空調領域唯一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殊榮的品牌。
31年56次創新迭代海爾空調成年度技術標桿
據了解,此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的舒適智能技術,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建立了適合中國人的熱舒適模型,在又一次實現了技術突破的同時,也為全球用戶提供了最佳舒適性體驗。而由此開發出的天樽、天鉑、玉鉑空調三款產品更憑借行業唯一的“風洞”設計以及整體的舒適體驗獲得了國家首批空調舒適性認證。
然而海爾對空調的舒適性探索并非止于此。針對用戶對空調舒適性不斷變化的需求,海爾在行業率先基于舒適、節能、智能等3大創新維度,開展舒適智能型空調器研究,并獨創空氣射流技術、PMV人體熱舒適技術、寬帶直流變頻控制技術及智能控制等8項核心創新技術。在空調舒適性智能控制功能的技術集成方面,該項目目前已經申請了包括空氣射流、PMV人體熱舒適等8項核心科技在內的發明專利28項,實用新型專利15項,實現了全球空調舒適性技術的再次升級,同時也確立了海爾空調主導全球空調舒適性技術創新發展的新格局。
據統計,目前海爾空調共主導制定了18項國家標準、進行了56次產品迭代,也正在以平均1年2次迭代的創新速度繼續領跑行業。更重要的是,海爾空調技術創新也加快了產業結構升級,并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2015年,海爾智能空調在國內重點城市的市場占有率第一,高達60%。此次獲獎項目產品不僅銷售至國內32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還批量出口到歐盟、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沙特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取得了良好的用戶口碑。與此同時,該項目節能減排社會效益顯著,按近三年銷售產品計,年節省耗電量2.31億KWh(標準煤8.3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0.6萬噸。
用戶需求為上創造最開放的創新生態體系
一般而言,我們說互聯網帶給產業經濟最大的顛覆是開放,而這種影響施加在空調產業就是對用戶需求的滿足與響應程度。相比取得的領先成績,海爾更深知,體驗經濟時代來臨為用戶創造極致使用體驗的重要價值。在此實踐過程中,海爾空調將產品設計轉向以人為中心,創造出一種新的研發模式,即以用戶的最佳使用體驗為目標的研發模式,讓用戶真正成為空調產品創新的設計師。
為了精確把握和變現用戶需求,在產品開放層面,海爾空調搭建以用戶為中心提供健康空氣智慧解決方案的開放系統,這里面既包含天樽空調、空氣魔方、空氣盒子等硬件,又有APP等軟件,還有云服務等,致力于為用戶提供全面智能體驗。舉例來說,空氣盒子不僅可以與海爾空調互聯互通,還可兼容其他品牌的空調產品,堪稱普通空調的“智慧大腦”。
在企業開放層面,海爾通過打造行業首個智慧空氣生態圈,為對接用戶需求而不斷引入蘋果、中國氣象局、春雨醫生等全球優質資源。在2016CES展上,海爾U+與谷歌推出的首款weave智能空調,可接入谷歌的weave通訊協議,用戶通過WeaveApp實現對海爾空調的智能控制,避免用戶在對不同設備控制過程中的應用切換,極大提升了用戶體驗。
業內專家對此表示,從整個互聯網時代空調業的發展演進規律來看,用戶需求與企業結合到一起一定是未來制造業的發展關鍵,因為空調行業不再是單個企業或者單個內容的競爭,而是整個生態體系的競爭。海爾空調依托于開放的生態圈,整合不同資源滿足用戶需求,在成為全球空調行業新名片的同時,其在市場上的主導性優勢也將不斷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