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絲節現場)
大西北網訊 盤旋頭頂的無人機、搬到展廳里的快遞柜、人群中時時響起的驚呼聲,還有人圍著冰箱進行廚藝PK,有人坐在游戲機前玩模擬游戲……這一場景正發生在青島國際創新園中。12月21日上午,海爾集團在青島國際創新園啟動了首屆雙創周粉絲節,眾多創業小微使出渾身解數與粉絲親密互動,其中就包括以上這些體驗項目。
“互聯網教父”凱文•凱利有一個著名的“1000名鐵桿粉絲”定律,意思是知識工作者只要擁有1000名鐵桿粉絲,就能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海爾創業小微們更是從體驗入手,通過線上線下的廣泛交互,致力于與粉絲共同打造共創共贏生態圈。其實,粉絲節不僅是一場粉絲活動或小微成果展示,它更深層次地反映了海爾的“人單合一雙贏”文化,即讓員工從執行者、被驅動者轉化為創業者,在“自以為非、創業創新”的文化基礎之上展開持續的交互,為粉絲服務。

(張瑞敏為大學生題寫寄語)
“今天的大學生,明天的創業CEO”,這是張瑞敏在粉絲節上為大學生創業者題寫的寄語。而雷神小微的粉絲發燒友鄒業翔就是一位大學生粉絲創業代表。鄒業翔是大連交通大學還未畢業的學生,在雷神組織的一次粉絲交互中,鄒業翔提出了雷神箱包的改進設計建議和方案,并主動請纓代理銷售,如今這款包已經迭代了4次,而鄒業翔的銷售隊伍已經有500多人,覆蓋了150多所高校,他自己也從原先的一名粉絲變成了雷神平臺上的一名創客。據了解,目前雷神已吸引了五百萬的粉絲,穩居國內游戲本第一名。
鄒業翔的例子證明了粉絲創客的巨大力量,在互聯網時代,海爾不再是一個企業,而是一個平臺,是一個為粉絲搭建的發現自己、創造自己的平臺,也是一個創客顛覆自己、經營自己的平臺,這讓每個個體在開放的平臺上得以貢獻自己的價值,最終完成粉絲個體、創客群體與企業的共創共贏。

(圖片中為鄒業翔)
日日順大盈家以健康、凈水為切入點,打造了一個區別于傳統微商的共創共贏創業平臺。一位大盈家的粉絲在現場表示“大盈家給我的感覺不是賣貨,而是在幫我一起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這位原來開過淘寶C店的微店主十分認可大盈家的共贏模式,“我負責跟買家聊,了解到用戶需求后,大盈家會直接幫我跟品牌廠家溝通,比如根據南北方不同水質定制不同凈水解決方案等等”。這位粉絲自己建立了微信群,而大盈家會幫她群里進行培訓,就這樣她在朋友圈里成了凈水專家,并從一名粉絲發展成大盈家合伙人,現在單是她自己的朋友里就有20余個做大盈家的,而整個日日順大盈家平臺也快速發展到58萬微店主。
來自日日順大盈家的粉絲親證了海爾與粉絲共創共贏的巨大吸引力,而在這場奔向共創共贏的征程中,企業文化的轉變至關重要。企業文化有時候是把雙刃劍,因為如果不能在新時代因時而變,那么原來賴以成功的優秀品格反倒會成為前進的阻力。海爾目前進行的互聯網轉型是要從執行力文化轉變到創業文化,因為互聯網時代企業不再是發號施令者,員工必須實現自主管理,用德魯克的話就是“讓每個人成為自己的CEO”。
在向創業文化的轉變過程中,海爾搭建起一整套創業驅動機制,讓創客小微享有“決策權、用人權、分配權”三權,小微可以實現自創業、自組織和自驅動。同時,通過內部“斷奶”,讓員工從崗位薪酬變為用戶付薪,倒逼小微創客實現資本和人力的社會化。
“不是把員工培養成一定能夠創業的人,而是一定要讓創業的人成為你的員工。”張瑞敏期望“讓世界成為我的人力資源部”,通過鏈接全球資源讓最聰明的人為我所用,從而加速向創業平臺的轉變。這讓整個企業變成了無邊界的組織,也把海爾的“創客”含義無限擴大了,用戶、粉絲成為海爾創業平臺上重要力量。

(粉絲節現場)
“我非常感激海爾給以我為代表的曾經的用戶群體提供了創業的土壤,能夠讓我們在這上面扎根、生長”,小帥影院的創客倪忠良說。“小帥影院”整合了包括硅谷、德州儀器、武漢光谷等世界一流資源,以創新性的產品滿足了孕婦躺著看電視的期望,同時,他們也吸引到了最優秀的創客人才。此前,倪忠良在小帥的身份經歷了四次變化:他先是從一次性交易的顧客轉變為有黏性的用戶,又從用戶變為海爾平臺上的創客,最后成為小帥的創客合伙人。對于倪忠良來講,正是海爾文化、海爾開放的創業平臺吸引了自己,讓自己明確了創業的道路。
在海爾創業平臺上類似倪忠良的創客還有很多,也正因此,海爾首次舉辦粉絲節,就能收獲到如此高的關注和人氣。張瑞敏希望海爾成為互聯網的一個節點,搭建起不同于社交平臺、交易平臺和移動平臺的“共創共贏新平臺”,實現企業、用戶等利益攸關各方的共創共贏。而要實現這一點,最離不開的就是開放的文化,只有敞開胸懷接納一切粉絲,才能最大限度吸收眾人的力量,最終實現廣泛的共創共贏。
據了解,現在海爾創業平臺上已經聚集了4700多家一流資源,13億創投基金,1330家風險投資機構和103家孵化器資源,海爾平臺上有近200個小微和上百萬微店正在不斷努力實踐著資本和人力的社會化,有超過100個小微年營收過億元,已有22個小微正在和已經引入風投,估值總和達到37.55億元,而海爾以創業帶動就業,為全社會超過100萬人提供了創業就業機會。
“硅谷的企業在最初的時候都是非常創新,但是當發展大后就不再創新了,甚至用防御性收購阻礙了創新,他們失去了當初的創業精神”。這是張瑞敏總結的“硅谷悖論”。顯然,海爾試圖用永遠的創業和創新精神顛覆“硅谷悖論”,讓整個企業轉變成生生不息的創業生態體系,而海爾的這種探索對于正處互聯網轉型浪潮中的中國企業極具啟發意義。“只要找對路,就不怕路遠”,讓我們對海爾轉型拭目以待。
(粉絲節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