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兒子畢業了,還讓他回農墾工作。這邊青山綠水的,條件也比以前好了,在農墾干,舒心。”王剛說。
王剛今年48歲,是黑龍江農墾總局某分局的一名基層干部。他的父親是老農墾人,一輩子的青春熱血奉獻給這片黑土地,王剛子承父業,繼續著農墾事業,算起來已有近三十年了。
“可能這就是農墾精神吧。現在條件好了,外面的機會也很多,之所以不出去干還要留在農場里,是因為這里有我們的血脈,我們的家。很多老干部退休了也都住在墾區,沒別的,因為他離不開。”王剛說。
王剛的女兒今年22歲,在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讀書,將來就業的去向,他說會尊重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愿意出去工作,不攔著。
但女兒認為,回到農場工作是順理成章的事。既然上了農墾大學,學了更先進的技術,就應該回去。否則當初就選擇別的專業了。
與爺爺那輩人不一樣,當初他們戰天斗地,在暴風雪中打造了一個“新世界”。而今天,現代化技術讓人力得到解放,工作條件也好得多,不用再受那份罪了。只是當下技術更新迭代很快,所謂的“新技術”用到現在也不夠新了。“還想回農墾是因為我的家在那,還因為農墾想要發展,就離不開我們這代人。”
從中央決定設立農墾區至今,大概經歷了三代人,用如今時髦的詞來說,農墾進入了3.0時期。
(資料圖)
問爹問娘問夕陽 天上有沒有北大荒
每一代人對農墾都有自己的理解,也都飽含深情。
劉炳仁今年快八十了,在黑龍江農墾干了一輩子,他說,對那片黑土地有太深的感情。如今歲數大了,身邊離不開人,跟隨子女在北京生活。但他卻不甘寂寞,總想著回到故鄉,看看那些一起并肩戰斗過的“老伙計”們。劉炳仁說,“看一眼少一眼嘍。”
“父親總想回去看看,但年齡大了,經受不住旅途勞累了。那一輩的人對農墾的感情比我們深。”劉炳仁的女兒說。
農墾的哪些對方最讓您留戀?劉炳仁說,“那里的一切。”
“包括開荒時期嗎?”
“包括”。
所謂開荒,即最先到達墾區的一批人,換個說法可能更被人所熟知。不嚴格地說,黑龍江墾區還有另一個名字——北大荒。
資料顯示,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王震將軍奉黨中央之命,先是率領鐵道兵,后又指揮十萬轉業官兵挺進黑龍江荒原,展開了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奠定了墾區的基礎。
近半個世紀以來,先后由14萬轉復官兵,5萬大專院校畢業生,20萬山東、四川等地的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和地方干部、農民組成的墾荒大軍,繼承發揚解放軍的光榮傳統和“南泥灣”精神,頭頂藍天、腳踏荒原,人拉肩扛,搭馬架、睡地鋪,戰勝重重困難,在茫茫沼澤荒原上建起了一大批機械化國營農場群。劉炳仁就是墾荒大軍中的一員。
“那會兒冬天真冷啊!零下三十幾度,剛到那里的時候沒有什么取暖設施,刮風下雪非常難熬。但同志們的干勁足,大家就像親兄弟,直到現在農墾還是有這股氣質。”劉炳仁說。
老一代北大荒人數十年如一日,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為墾區的開發建設“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黑龍江墾區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這十六個字是當年北大荒精神的寫照,而當下,也是對農墾精神的概括。今天,在北大荒集團的宣傳牌上,還寫著這十六個字。這一信條不僅印在了劉炳仁的心里,他們兒女,乃至孫輩,仍然記得。
2015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新時期農墾改革發展提出了總體要求。
推進改革,帶領農墾走向新時代,仍然離不開農墾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在農墾分局工作的張成說,“北大荒精神和農墾精神其實是一樣的。都是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要說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就是傳承。這里到現在還保持著軍人傳統,很多好的習慣,好的作風就這樣傳下來了。”
高高的白樺林里 有我的青春在流浪
提到農墾,青春是離不開的話題。
劉炳仁那輩人把青春留在了黑龍江墾區,后輩們仍然前赴后繼,為農墾建設帶來源源不斷的活力。
在黑龍江省北部,有個以“共青”命名的農場,曾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題寫的“共青農場”場名牌樓赫然矗立在農場最大的廣場上。在中國青年志愿墾荒史上,這個農場曾留下最濃重的一筆。
如今,共青農場正在努力整理歷史資源,繼承志愿墾荒精神,打造全國青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共青農場現已作為黑龍江的“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北大荒精神教育基地”吸引了大批青年前來接受愛國主義熏陶,成為青年人的精神“圣地”。
奮斗不息的精神轉化成實干的動力。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團委副書記唐浩曾表示,墾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非常快,對北大荒新一代的青年人來說,“北大荒精神”的內涵沒變,但載體有變化。從前是戰天斗地,和自然抗爭;如今是創業成才,在市場上拼搏。
蘭翔,是農墾區羽翎蛋雞養殖場的總經理。這個養殖場,他已經干了八年。八年里,養殖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規模逐漸擴大。眼下,養殖場占地13728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有六棟場房,固定資產150萬元,蛋雞存欄40000只。他這個養殖場,每天生產雞蛋1噸,每年產值500萬元。
“年輕人就是有想法”。認識蘭翔的老一輩人都這么說。蛋雞養殖的過程中,他不斷加大養殖場的科技投入,十分注重管理和防疫,并引進先進設備。經過持續的改造升級,他的養殖場成了當地科技養殖的龍頭。
“農墾的發展前景好,是因為一代一代的年輕人堅持下來。”王剛說。
黑龍江生物科技學院的杜護華老師在畜牧獸醫領域很有名望。墾區農場的防疫等諸多工作,都會請杜老師前去。他的學生很多都在農墾工作,有的已經是干部了。
提起農墾,杜護華不停地贊嘆:“那里機械化程度高,人際關系單純,山美水美,是非常好的地方。”
“農墾條件好,但不能算是高薪。學成之后他們甘愿回去工作,不能不說,是一種特殊的情感。這種情感在老輩身上有,年輕人身上也有。”杜護華說。
美麗的松花江,波連波向前方 川流不息流淌,夜夜進夢鄉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是24年以來中央首次對農墾改革發展作出全面部署。
《意見》指出,農墾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農墾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為承擔國家使命而建立的,經過60多年的艱苦創業,建設了一批現代化的國有農場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形成了組織化程度高、規模化特征突出、產業體系健全的獨特優勢,錘煉出“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支援國家建設、維護邊疆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近年來,農墾改革穩步推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大型農業企業迅速成長,整體經濟實力顯著提升,成為國家在關鍵時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今天的農墾已經不是60年前的農墾。在黑龍江農墾分局工作的張成說,農墾的變化是隨著國家的發展而變的。國家各項事業突飛猛進,農墾有了現在的成就也不稀奇。比如技術應用上。“農機具的創造改良以及大范圍應用,讓農墾‘如虎添翼’,別的地方可能還需要土地流轉才能實現大面積連片耕種,在農墾地區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條件得天獨厚。”
如今,農墾迎來了再次轉型發展的契機。農業部黨組成員楊紹品在國新辦的發布會上介紹新時期農墾改革與發展有關情況。
楊紹品表示,《意見》最大的亮點就是實現了三個突破:一是理論突破。提出農墾是中國特色農業經濟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了新時期農墾在國家全局中的戰略地位。
二是改革突破。提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導向,以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為主線,重點回答了墾區怎么改、農場怎么改,以及人員、資產和土地管理體制機制等怎么辦的問題,但同時又結合農墾實際提出了“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管辦分離、購買服務”等改革過渡路徑。
三是政策上有突破。提出要實現“一個同步實施、兩個全面覆蓋”,即各項規劃要在農墾同步實施,國家強農惠農富農和改善民生政策要在農墾全面覆蓋。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提出要以財政性資金為先導設立中國農墾產業發展基金。創新農墾土地管理方式,提出要管理好、保護好、利用好農墾國有土地,穩步推進農墾土地資產化和資本化。
新一輪改革拉開大幕。等待農墾人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談到改革,王剛和張成都表示,自己的家,自己的工作都在農墾,希望這里越變越好。改革是改變不適應發展的地方,是讓農墾再上一個臺階,所以一定會得到大家的支持。
他們的子女年齡相仿,即將畢業。回到墾區,將成為改革的執行者和見證者。他們與爺輩、父輩不同,生產生活條件極大改善的情況下,不用再受那種苦,但未來的挑戰難度仍然很大,擔子一點不比上幾輩人輕。
改革的事對年近八十的劉炳仁來說有些難懂,但他說,“只要是黨和國家需要的,農墾人一定會堅決執行。幾十年都是這個傳統,農墾人有這股精神。”
農墾精神歷經幾代人仍然熠熠生輝秘訣在哪?
三代人給出了一樣的答案:對農墾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