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主要依靠勞動力價格優勢出口的國家了,它正在向一個內需為主的超大型市場轉化,由此產生的巨大吸附效應將是TPP所無法阻擋的。
近日來,TPP協議的簽署引起了中國社會的廣泛熱議,這種不淡定的背后其實昭示出中國社會對于大國崛起與經濟轉型的某種不確定心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外部世界與中國的互動過程,應該如何面對外部世界與中國的相互博弈,可能將深深影響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
坦率來說,TPP對中國提升在亞太區域合作的地位和影響力已構成現實的威脅和影響,但其中亦有中國可以充分把握與利用的有利因素。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經濟影響力早已經成為TPP12國中的內部因素,認為TPP將開啟“經濟冷戰”的觀點其實賦予了TPP一個它自身無法完成的任務。
首先,TPP雖然體現了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構想,但它的本質卻仍然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踐,而這種自由貿易的大方向與中國的發展與崛起是具有一致性的。作為強調全覆蓋、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TPP在很大程度上的確對中國經濟提出了挑戰,但這種挑戰并非是全局性質的。中國的經濟有落后的部分也有先進的部分,TPP的出臺對落后的部分也許是沖擊,但是對先進的部分同樣意味著機遇。
在中國的一些地區,是具備向著這些標準提升的現實可能性的。雖然中國在國有企業、勞工標準、政府采購等方面暫時無法達到TPP的標準,但是許多優秀的中國民營企業的國際化早在10年前就已經開始,在4-5年之前,如聯想、華為等企業早已經開始了其在投資國本地化的進程。這意味著TPP反而可能為中國這些優質的企業提供更加廣闊的經濟機會,讓它們有可能成為未來頂級的跨國企業集團。
其次,TPP并非一個一致排華的價值共同體。冷戰的發生,意識形態的對立是最直接的動力。盡管中美關系在近幾年非常微妙,但在習近平訪美之后,大趨勢還是保持穩中有升。只有中美關系能夠保持穩定,所謂的“經濟冷戰”就只是一種夸張的臆想。對于TPP12國而言,大多數國家參加這個組織的主要動機仍然是經濟,所謂價值觀同盟有些一廂情愿。
權威體制的新加坡、族群政治的馬來西亞、社會主義的越南、拉美傳統的智利、墨西哥,這些國家哪里來的多少共同價值。它們之所以加入TPP不過只是希望從美國意圖遏制中國的經濟戰略中獲得好處,或者說是在中國與美國之間待價而沽以謀求最大利益。值得指出的是在TPP12國中,有8國與中國簽有自貿協定,其中新西蘭、澳大利亞、馬來西亞與中國的關系還處于歷史最高點,而新加坡和中國則互為投資最大國家。這樣的一個組合里有太多和中國的合作伙伴,指望它們去圍堵中國,去打一場“經濟冷戰”,真的需要很強的想象力。
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主要依靠勞動力價格優勢出口的國家了,它正在向一個內需為主的超大型市場轉化,由此產生的巨大吸附效應將是TPP所無法阻擋的。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沒有任何力量真的圍堵中國,除非我們自己先有了閉關鎖國的“冷戰心態”。只要我們踏踏實實地搞好自貿區建設,推進“一帶一路”,對內堅持改革,對外堅持開放,中國經濟就會在內外共振中,實現真正的結構優化與質的飛躍。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