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價值規律的“持股者”越多越好
昨天晚上,中國證監會有關負責人回答新華社記者時表示,解決中國股市存在的問題,要從中國實際出發,借鑒國際成熟市場經驗,研究市場頂層設計,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完善市場結構,培育發展機構投資者,實施鼓勵長期投資政策。
筆者認為,這是中央政府、證券監管層認真總結過去一段時間股市異常波動得出的首要共識。長期以來,我國股市暴漲暴跌的“性格”十分突出,盡管相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效果不彰。今年以來的暴漲暴跌,再次暴露出我國股市不成熟、制度不健全、監管不適應,特別是上市公司和投資者結構不合理,短期投機炒作過多的問題。此次暴跌導致的后果與過去有了新的不同,對改革形成倒逼機制,要求我們下更大氣力,抓住機遇深化改革。而核心的問題,是實施鼓勵長期投資政策。
目前,經過連續調整后,滬深股市已經處于投資價值區間:截至9月2日,上證綜指平均市盈率為15.6倍,深證成指平均市盈率37.3倍,創業板平均市盈率為63.3倍。上證180指數平均市盈率僅為11.64倍,上證50指數平均市盈率僅為9.85倍。金融股平均市盈率僅為7.88倍,銀行股平均市盈率更低至6.66倍。相當多的藍籌股處于價值洼地之中。應當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出臺一攬子鼓勵支持長期投資的政策。
筆者認為,目前我國股市最大的“病灶”是定價機制,即發行定價和交易定價不穩健、不平衡,也不夠科學。一些發行人和保薦人、承銷商過于追求短期利益,首次發行定價“升水”過高,過多地透支基本面。二級市場也存在過度投機炒作問題。導致這一問題的直接責任者是核心投資銀行。對于核心投行不引導價值投資,不維護國家資產價值中樞的問題,必須嚴加整飭,努力實現根本性改變。要果斷打擊編故事、靠虛假交易推高或打壓股價的行為。
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和改革進程處于“正向驅動”區間,對股市穩定運行構成有力支撐。中央高層多次表示,有條件確保實現年度經濟增長7%的目標。8月25日,李克強總理表示,“中國經濟整體平穩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運行仍保持在合理區間,而且支撐實體經濟向好的積極因素正在不斷積聚。我們有進一步創新和運用宏觀調控的空間,國內需求也有較大余地”。盡管經濟增速放緩,但我國經濟也出現一些可喜變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投資,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超過了工業;貿易順差占GDP比重有所下降,國際收支更加平衡;上半年新增就業700萬以上,經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生態環境逐步改善。下一步還將著力推動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以改革紅利支撐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
從股市建設來說,要牢牢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大方向,果斷抑制短期投機炒作,倡導并鼓勵長期投資。為此,要積極穩妥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著力促進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加快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市場化改革,規范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股份轉售制度,推進上市公司股份回購制度建設,認真落實上市公司分紅制度,優化投資者回報機制。
8月31日,證監會、財政部、國資委、銀監會等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鼓勵上市公司兼并重組、現金分紅及回購股份的通知》,提出13條措施,大力推進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積極鼓勵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支持上市公司回購股份,提升資本市場效率和活力。這將進一步激發股市活力,更好地發揮其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
前一階段,在維穩市場的同時,監管層從三個方面加強市場制度建設:一是約束和減少助漲助跌的規制性因素,對沖非理性交易行為;二是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行為,最大程度降低“有毒交易”對市場價值中樞的損害;三是完善相關交易規則,平衡市場秩序和增強市場效率。筆者認為,這些舉措將對市場的當前穩定和長期發展發揮顯著作用。對新興加轉軌的中國股市而言,找出“病灶”并加以解決是一個長期課題,永遠在路上;目前,尚不存在一勞永逸解決所有問題的可能。所以,對于必須立即解決的問題不能等;對于需改造環境逐步化解的問題就要從長計議,努力創造條件;對于看似問題實為自己特色的東西,就要果斷堅持,納入進一步發展的“要素組合”。
9月5日,學者劉姝威撰文提出,“與‘反腐風暴’之前的股市丑惡現象相比,目前股市丑惡現象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要“徹底整頓中國股市”。筆者贊同其整頓股市秩序的意見,但把股市說成一團漆黑也不符合事實。我們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完善市場監管體制,不是把過去的工作統統否定;而是找出病灶,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改革、健全法治、完善監督。
推進中國股市制度更加健全,監管更加完善,交易更加成熟,打造一個“強大的資產定價平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千方百計做好,而不可以小視和漠視。而把“強大的資產定價平臺”打造成功,就是要讓博短差的“炒股者”越少越好,讓尊重價值規律的“持股者”越多越好!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