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什么: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
1945年9月2日,伴隨代表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的外相重光葵、代表日軍大本營的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相繼在投降書上簽字畫押,正式標志著日本軍國主義的徹底失敗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這一刻,對于付出巨大犧牲的中國人民而言,刻骨銘心。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指引和領導下,我們這個歷經百年滄桑、受盡列強欺辱的民族終于取得近代史上抵御外敵的首次勝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所指出的:“這一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重新確立了我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盤、浴火重生的新征程。這一偉大勝利,也是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貢獻。”
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以立法形式確立了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我們舉行盛大閱兵式,以此來向用生命書寫的這場偉大勝利致敬,告慰那些在抗戰中為了民族獨立和自由獻身的先烈、同胞。
舉行盛大閱兵式,是為了讓我們居安思危、時刻警醒,牢記“落后就要挨打”。自鴉片戰爭以來,各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進行了瘋狂的侵略和掠奪,雖然先后有不少能人志士致力于救亡圖存的運動,奮起反抗,但到頭來還是以失敗而終結。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扭轉了中國被動挨打的局面,尤其是中國共產黨于民族危難之際,主動擔綱,把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為工作重點,廣泛發動群眾,進行抗戰,讓日本帝國主義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經過前后八年抗戰的洗禮,中國人民深刻地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從此,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中國人民踏上了走向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
舉行盛大閱兵式,是為了展示捍衛國家主權、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與決心。中國人民愛好和平,也一直在為和平貢獻智慧和力量。從中國一貫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和平崛起”等內容開始,中國人民一直把維護和平作為己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與美英等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一起構成了維護和平的正義力量,并肩戰斗,并以數以千萬計的人員犧牲和財產損失,換來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為戰后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是,在如何認識、對待這一段歷史、防止戰爭悲劇重演的問題上,有的國家卻不思悔改,一味美化這一段侵略歷史,恣意否認歷史。這種不合主流的行為,是對世界和平的公然挑戰。事實不容否認,歷史不容忘卻。在鏗鏘有力的步伐中展示中國力量,是對那些心存邪念的帝國主義分子的有力震懾,也是對那些敢于挑戰正義與和平權威行為的警告。
舉行盛大閱兵式,是為了銘記抗戰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奮蹄前行。抗戰精神如酒一樣歷久彌新,是先輩留給我們的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歷史證明,有國才有家,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命運休戚與共,只有國家繁榮富強了,我們個人的發展才會如魚得水。改革開放30多個春秋,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煥發出嶄新活力。如今,踏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我們的動力是那樣的澎湃,激情是那樣的昂揚,距離民族復興的目標是那樣的近。所以,在克服阻力、邁過溝坎的關鍵期,抗戰精神將給我們以強有力的支撐,增強我們排除艱難萬險的勇氣,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