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是會在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提醒著我們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勾起我們對于這些事情的回憶與思考,即使我們未曾親眼目睹,只是從書籍資料和長者口中得知的,但同樣讓我們刻骨銘心。
記憶中的姥爺身材高大,走路有些許跛,一桿煙斗不離嘴,伴隨著裊裊升起的煙霧,姥爺講述著屬于他的抗戰故事。出身農村的姥爺只想做本分的莊稼人,在目睹了村民遭受日軍蹂躪、殘殺之后,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姥爺是隊伍里的交通員和吹號手,走幾十里山路傳遞消息和吹號是他的主要任務,夜晚靜謐的黃土高原與他作伴,黎明嘹亮的號聲與他同在。吹過了起床號、吃飯號、集合號之后,隊伍行進在蜿蜒的山路上,震耳的巨響意味著戰斗的開始,姥爺用號聲給戰友以鼓舞,奔跑著吹響著那激昂的沖鋒號,飛來的子彈打中了他的左腿,但是號聲未曾中斷,依然響亮……
姥爺最引以為傲的就是他的號聲,雖沒有聽過,但是從他的描述中足以感受那號角的激昂,傷勢未痊愈的姥爺,繼續投身于他的戰斗事業當中,留給我的是對戰爭的思考。戰爭給我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敵人的連天炮火、屠殺搶奪使得多少城市毀于一旦,多少家庭支離破碎,又有多少人民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這樣的歷史我們不能忘記,必須銘記在心。
戰爭在給我們帶來苦難的同時也激發了我們民族的血性,戰爭中浴血奮戰的戰士展現了我們民族的血性,戰場上連續不斷的號聲代表著我們民族的血性。血性被解釋為剛強正直的氣質和性格,而中華民族的血性是剛強好義、不畏強暴、勇往直前、忠義赤誠的氣概,是守護國土、同仇敵愾、前仆后繼、寧死不屈的氣節,是血戰到底、奮勇犧牲、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是捍衛勝利、銘記歷史、心存美好、愛好和平的信念。
我們要銘記歷史,我們要銘記沒有革命先烈的奮勇殺敵、流血犧牲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勝利。我們要銘記如今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當民眾生靈涂炭、祖國滿目蒼夷時,是他們以血肉之軀筑起了鋼鐵長城,在艱苦的戰斗中他們的鮮血染紅了祖國的河山,使得五星紅旗更加鮮艷,他們展現出了中華兒女的血性。
和平時代雖然沒有戰爭,但是新的時代有新的困難和挑戰需要我們去面對,我們要繼承中華民族的血性,在困難和挑戰面前有堅定必勝的信念不動搖,并將民族的血性、革命的精神傳承給后代。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