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點:
■我們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努力推動民族地區投身“一帶一路”戰略,既力爭唱主角、打頭陣,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和開放步伐,又服務中央統一部署,為國家戰略實施作出應有貢獻。
■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將民族地區從對外開放的大后方、邊陲、末梢,推向了最前沿、重要節點和關鍵樞紐。這將深刻改變民族地區發展定位,極大促進民族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
■可以說,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自古以來就與絲綢之路息息相關,有著很深的淵源,各族群眾對絲綢之路有著很深的情感認同。要汲取和借鑒歷史經驗,調動和凝聚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服務當代實踐。
■民族地區是“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重要節點和關鍵樞紐。我國2.2萬公里陸地邊界線中近1.9萬公里在民族地區,138個邊境縣(區、市)中109個在民族地區。已有或規劃中的中國和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緬甸、老撾、柬埔寨、蒙古國、塔吉克斯坦等鄰國的鐵路、公路互聯互通項目,基本都從民族地區跨出國門。
■要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支持不同文明和宗教之間的對話,防止極端思想和勢力在不同文明之間制造斷層線;共同打擊消除走私販毒、跨國犯罪、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因素,營造良好的國際和周邊環境。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是黨中央著眼世界大棋局、歐亞非大舞臺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隨著《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的發布,“一帶一路”建設已經步入快車道。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建設“一帶一路”對民族地區特別是邊疆地區是個大利好,要加快邊疆開放開發步伐,拓展支撐國家發展的新空間。我們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努力推動民族地區投身“一帶一路”戰略,既力爭唱主角、打頭陣,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和開放步伐,又服務中央統一部署,為國家戰略實施作出應有貢獻。
一、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為民族地區加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30多年來,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對外開放總體呈現東快西慢、海強陸弱格局。民族地區大多位于西部地區、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程度較低。提出和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開辟了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快了向西開放、沿邊開放步伐,為民族地區打開了戰略空間、帶來了諸多利好。
民族地區發展開放型經濟迎來新機遇。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將民族地區從對外開放的大后方、邊陲、末梢,推向了最前沿、重要節點和關鍵樞紐。這將深刻改變民族地區發展定位,極大促進民族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特別是內蒙古滿洲里和二連浩特、云南勐臘(磨憨)、廣西東興和憑祥等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新疆喀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等,都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期。
民族地區參與區域合作迎來新機遇。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將包括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在內的大西北與中原腹地串聯起來,并置于歐亞區域發展的核心地帶,同時也使內蒙古聯通俄蒙的區位優勢得到顯露。特別是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將迎來重大機遇。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使廣西、云南、貴州等西南民族省區與東南經濟發達地區協同起來,并成為與南亞、東南亞區域合作的橋頭堡,同時為西藏與尼泊爾等周邊國家往來合作帶來了良機。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云南時強調,云南要努力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以及中巴、孟中印緬等經濟走廊建設,都將大大拓展民族地區參與區域、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空間。
民族地區調整優化結構迎來新機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有利于解決民族地區交通不暢的問題,拉近民族地區與國際國內主要市場的距離。隨著“互聯互通”全面推進,民族地區內外經濟往來的交易費用將大大降低,推進新型工業化以及發展金融、貿易、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的條件將極大改善。同時,隨著綠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推進,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將使民族地區經濟加速轉型,特別是一些資源型城市將有更大回旋余地,以改變過度依靠能源資源的現狀,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多樣化發展。
民族地區推進新型城鎮化迎來新機遇。民族地區城鎮化面臨的一個重要困難是地域廣闊、人口分散,難以形成聚集效應。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民族地區有望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形成以烏魯木齊、南寧、昆明、銀川等區域中心城市為增長極,以“帶路廊橋”上的城市群和節點城市為主體的城鎮體系。同時,“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共同構成國家版圖上的多條金色絲帶,進而與東部率先、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戰略銜接,實現我國國土開發“線”與“塊”的有機結合,將有助于增強邊疆地區與內地的緊密度,從而使民族地區更好地融入全國新型城鎮化進程。
二、民族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為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作出積極貢獻
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極大激發了相關省區的干勁和熱情,很多省區已經作出一系列謀劃和部署。比如,陜西正加快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甘肅正著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民族地區要發揮自身優勢,找準定位,錯位發展,更好地服務國家大戰略的實施,造福各族人民。
發揮好歷史淵源的優勢。絲綢之路是我國古代各族人民與亞歐大陸上各國人民共同開拓的、連接亞歐非的貿易和人文交流通路。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溝通東西、連接南北,我國各民族在這個大通道上遷徙、交流、交融,傳遞東西方文明的精華,留下了輝煌燦爛的文化,形成了西北和西南兩個“民族走廊”。可以說,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自古以來就與絲綢之路息息相關,有著很深的淵源,各族群眾對絲綢之路有著很深的情感認同。要汲取和借鑒歷史經驗,調動和凝聚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服務當代實踐。
發揮好區位獨特的優勢。民族地區是“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重要節點和關鍵樞紐。我國2.2萬公里陸地邊界線中近1.9萬公里在民族地區,138個邊境縣(區、市)中109個在民族地區。已有或規劃中的中國和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緬甸、老撾、柬埔寨、蒙古國、塔吉克斯坦等鄰國的鐵路、公路互聯互通項目,基本都從民族地區跨出國門。特別是經過10多年西部大開發和興邊富民行動,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豐碩成果,邊境地區已經建成一批重點開放城市和邊貿口岸,與周邊國家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已經初具規模且增速很快,沿邊開放、向西拓展具備了良好基礎。這些都必將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發揮重要作用,并轉化為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新優勢。
發揮語言文化相通的優勢。我國有30多個跨界民族與境外同一民族毗鄰而居,其中8個民族建有民族國家、4個民族在鄰國建有一級行政區。很多邊疆民族地區與睦鄰國家山水相連、語言相通、文化相同、習俗相近。新疆、寧夏等地很多民眾與阿拉伯國家民眾一樣信仰伊斯蘭教,西藏、云南等地很多民眾與很多中南半島國家民眾一樣信仰佛教。這些為沿線各國人民溝通交流搭建了橋梁,成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有利條件。
發揮擁有廣闊市場的優勢。民族地區地大物博而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市場廣闊而發育相對不足,勞動力富余而就業能力有待培養,總體發展需求很大。民族地區獨特的自然人文生態,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前來觀光旅游。近年來國家制定實施差別化的區域性政策,助推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和開發建設。同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源豐富、市場廣闊,與我經濟互補性強,對中國的市場、資金和技術充滿渴望。這些都意味著,民族地區無論“走出去”、“引進來”都具有巨大潛力,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必將成為投資興業的新熱土。
三、民族地區要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加速自身改革發展開放步伐
民族地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和短板,同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既要依靠國家支持、發達地區支援,更要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當前,民族地區要時不我待,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壯大和發展自己。
以建設國際大通道為引擎,提升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瓶頸。民族地區要全力投入國際大通道建設,爭取規劃上馬一批機場、鐵路、高等級公路及能源通道、水利、通信設施項目。要重視航空、鐵路、公路、水運一體化聯運的標準化建設和物流中心建設,著重打通目前各省區間的“斷頭路”,實現對內暢通無阻、對外東通西達,使基礎設施建設與“一帶一路”無縫對接、全面嵌入。
以推進區域合作為核心,助推全面互聯互通。要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目標,積極參與建立多層次、高頻度的與亞洲各國、與阿拉伯國家的合作機制,努力消除互聯互通的非物理性障礙。廣西的中國—東盟博覽會、新疆的中國—亞歐博覽會、寧夏的中阿博覽會、云南的中國—南亞博覽會等,在區域和跨區域合作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應該提升層次和水平。要發揮民族生態旅游資源優勢,聯合打造具有絲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建立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機制,辦好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推進區域全方位合作。
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促進投融資體制創新和經貿往來升級。民族地區要勇于探索、善于研究、敢于嘗試,全面深化改革。重點推進金融創新,鼓勵開設民營金融機構,主動對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改變資金不足現狀。推進烏魯木齊、南寧、昆明、銀川等地建設區域性金融結算中心,加強廣西、云南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面向中亞、東南亞和阿拉伯國家逐步實現人民幣貿易結算和自由兌換。加快口岸建設,推動設立經貿合作實驗區和自由貿易區,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高起點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引導支持企業參與對外投資、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深化內外經濟貿易往來。
以增進各民族福祉為導向,解決好關系民生的現實問題。民族地區公共服務水平較低,要更加重視“一帶一路”項目對民生改善的長久效果。同步推進產業升級、就業創業、扶貧攻堅,特別是注意吸納少數民族群眾就業,做到惠及當地、惠及百姓。著力解決用電、飲水、醫療、上學、上網等現實問題,提高各族人民幸福指數,把“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富裕地帶、幸福之路,讓“互聯互通”助推人心歸聚、精神相依。
以加強民族團結為基石,營造良好的國際國內環境。當今世界,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加快交流交匯交融。要綜合研判國際國內情況,更加重視做好民族工作,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和創建活動,堅決防范和依法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分裂和顛覆活動,維護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要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支持不同文明和宗教之間的對話,防止極端思想和勢力在不同文明之間制造斷層線;共同打擊消除走私販毒、跨國犯罪、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因素,營造良好的國際和周邊環境。
以提升文化軟實力為目標,積極推動包括各民族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走出去”。中國要由大國走向強國,需要向世界傳播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尤其是中國特色的多民族和諧共生的多元一體文化。民族地區要充分挖掘特色文化優勢,打造更多文化精品力作,多渠道、全方位向世界展現一個各民族群眾守望相助、手足相親的中國,一個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交相輝映的中國。要促進官方和民間文化交往交流,大力宣傳與中華文化高度契合的絲綢之路精神,增進我們國家的親和力、感召力,用中華文化軟實力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
(作者: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家民委主任)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