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學生“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初衷看似不錯,理由也冠冕堂皇,但學生為什么不高興?因為所謂主人翁意識、自我管理,都不是憑空從天下掉下來的,也不是校長一拍腦袋、大手一揮,學生就能有的。主人翁意識從來就是“權責相稱”的產物。
南昌大學本學期全面推行學生自主保潔,辭退學生宿舍保潔員,學生自主打掃宿舍、走廊、樓梯,學校稱,此舉是為增強大學生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但該舉措引來學生不滿,不少宿舍垃圾成堆。有同學直言,自己是來讀書的不是掃廁所的。還有同學認為應該把行政樓保潔員也撤掉,校長帶頭自行保潔。校長回應,初衷是為了讓大學生通過勞動懂得艱辛、分享成果(昨日《南方都市報》)。
提高學生“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初衷看似不錯,理由也冠冕堂皇,但學生為什么不高興?因為所謂主人翁意識、自我管理,都不是憑空從天下掉下來的,也不是校長一拍腦袋、大手一揮,學生就能有的。主人翁意識從來就是“權責相稱”的產物。昌大校方一再強調學生的責任,反之,學生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多大權限參與校園管理的民主決策,包括有關校園保潔的決策呢?在歐美及港臺高校,學生自主的學生會是校務管理的核心部門。學生有多投入,與學生的話事權有多大是相關的。這種校務民主的氣氛,可以說在內地高校中尚未成形。
具體到昌大學生自主保潔推行不暢的現象,與其說是學生懶惰、積極性不夠,除了權責不相稱,不如說是校園空間設計不理想,學生住宿環境公私不分的結果。國外有些高校,學生擁有單獨臥室,客廳廚房則共享,那么學生自覺清理共用部分,垃圾運送處理交由公共部門解決,以實現學習任務與生活承擔,還有學業時間管理上的平衡。
內地學生宿舍,大部分學生的私人空間只有自己的一張床位而已,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保潔是個人事務,理所應該。然而公共部分比如寢室清潔,全看寢室氛圍或者室友自律。至于公共衛生間和樓道保潔,學生管理困難更大一些,牽涉到不同年級院系宿舍間的協調,交給保潔員,是一個省事的辦法。
讓學生自我管理,不靠拍腦袋、喊口號,要靠科學設計與權利義務平衡。不能搞“一刀切”,把所有保潔事務都推給學生;也不能搞平均主義,不以學生為主體,制定相應制度,你叫大家來管,最后變成誰也不管。國人多有集體食堂、“大鍋飯”的記憶,而現狀是,大多數高校學生宿舍就是個公私界限模糊的“大鍋飯”,學生并沒有多少私人空間,舍友之間生活習慣、性情涵養的差異都會讓管理出現問題。“自主保潔”表面上一大二公,但實則誰也沒有積極性,小小的保潔問題,并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簡單。
我并不是鼓吹“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學校強調學生的責任意識,那么校方的責任意識在哪里呢?學校能不能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安全、舒適的住宿環境,在校園和住宿的軟硬件方面,充分照顧學生的差異、尊嚴和隱私呢?不能一方面讓學生“學雷鋒”,輪到學生呼吁學校給宿舍裝空調,學校說你們慢慢玩我先走了。撂下一句話就讓學生自我管理,把校園空間設計和管理問題全盤推給學生,這不是作育英才,是撂擔子。假如學生四年見不到校長一面,無法參與學校管理,無法對校務發表意見,你讓學生做主人翁,發揚大公無私精神,學生就想,我干嗎要聽一個我見不著的人指揮呢?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