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節假日安排終于公布了,與往年相比的一個最大變化是,春節雖然還是拼湊成7天長假,但延遲一天,改成從正月初一開始放假——從2007年開始實行的除夕放假,在2014年宣告結束。(《新京報》12月12日)
按照專家說法,這次調整的方案有兩個特點:一是可以解決連續工作時間過長的問題;二是解決調休過亂的問題,讓節假日更順其自然。但從目前輿論看,最關注的還是“除夕不放假”。在許多人看來,延遲放假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
雖然過去除夕不放假,但事實上,幾乎所有單位都在除夕這一天放了假,除夕是一個“不放假的假日”。而2007年修訂的放假辦法,將春節假期調整為農歷除夕至正月初二,這也在事實上造成春節少放了一天假。節假日安排最關鍵的其實還是“多放幾天假”,在2014年放假安排征求意見中,延長春節假期的呼聲也很高。
現在,雖然春節假期并沒有增加,但由于從正月初一開始放假,而除夕“遵循慣例”一般都會放假,從實質上講,也就是“多放了一天假”,好處顯而易見。既沒有打破現行的放假福利,又變相增加了國民福利,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親民色彩。
不過,“除夕不放假”的皆大歡喜,是以削弱制度的權威性為前提的。如果“除夕不放假”指向的只是個別群體,比如說僅僅指向公務員,那后果可想而知,對于制度文化的強調,將會被放到無以復加的位置。可現在因為是對大多數人有利,所以就被選擇性地忽視了。而且,我們也不能不考慮現實的復雜性。比如,在勞動者弱勢的背景下,如果一些資方就是“不解風情”,不肯除夕放假,那一些勞動者只能望眼欲穿了。
既然聽懂了民意,也愿意順應民意,倒不如大大方方,將春節假期多加一天。
原文標題:“除夕不放假”的得與失
原文鏈接: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ciety/detail_2013_12/13/32097386_0.shtml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