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12月9日訊 據新華社蘭州報道:甘肅回、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臨夏、甘南地區特殊教育起步雖晚,但成效明顯,得到學生和家長的普遍認可。
馬登相是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井溝鄉南山村農民,今年秋季開學后,把8歲的孫子馬如海送到了臨夏回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學校。這里的環境對于先天失聰的馬如海來說十分陌生,但馬登相卻十分放心,因為這里管吃、管住,老師對孩子十分關心。
記者了解到,臨夏回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學校2011年11月建成并開始招生,雖然只有一幢5層綜合樓,但樓內教室、宿舍、食堂一應俱全,目前在校的有5個班71名學生,教職工24名。白天老師給孩子們上課,晚上輪流值班與孩子住在一起。
“僅僅一年,小手之間綻放出燦爛的花朵。”這是臨夏回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學校學生作品展廳內寫的一句話,展廳內展出了上百件作品,有烙板畫、刻葫蘆、剪紙、刺繡等,件件制作精美,充分展示了孩子們的天賦和勤奮。
臨夏回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學校校長馬效勇說,由于過去臨夏8個縣(市)特殊教育一直是空白,因此特殊教育學校成立后招收的學生年齡大小不一,小的七八歲,大的十七八歲,對于這些孩子來說,學習文化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掌握一門技能更為現實和迫切,所以在第二年開始,他們采取了文化知識和手工制作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7歲的馬熱比是特教4班的學生,這個來自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的先天失聰女孩,在短短兩年時間內,不但掌握了小學一到四年級的基本文化知識,而且學會了烙板畫、刻葫蘆等手工制作。馬效勇說,像她這樣的孩子,如果將制作的手工作品在市場上賣,一個月的收入至少在2000元。
甘南藏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學校成立更晚,2012年7月才開始招生,目前全校有30名學生、26名教職工。記者采訪的當天,孩子們剛剛吃過午飯,在生活老師的帶領下正打掃衛生。見到陌生人后,他們十分禮貌,主動鞠躬打招呼。
甘南藏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學校副校長牛述宏介紹,沒有進特教學校前,這些孩子很多在草原上與牛羊為伴,現在他們不但可以接受文化知識教育,而且學會了不少生活技能。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