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出67位教授的村莊為何不富裕
每年10月,懷化沅陵二酉山腳下都會齊聚數百名學生,開展敬先賢、增靈智、助成長,傳承前輩刻苦求學精神的“書香節”活動。這個只有2000余人的村子,在過去數十年間走出了67位教授,烏宿村也被譽為“中國教授村”。(10月28日《三湘都市報》)
知識能改變命運,一個走出67位教授的村莊,村莊的命運應該發生變化,變得富裕。但是現實恐怕并不如人意。在新聞中,我們看到,2005年,在北京開會的厲以寧偶遇與會的沅陵縣委領導,回憶起當年在烏宿求學的經歷,厲教授仍然刻骨銘心,并當即表示要在烏宿捐資助學,不久他捐贈的“宗琳小學”在烏宿村亮相。如果一個村子如華西村一樣富裕,那么還會有人在這里捐資助學嗎?
這就不得不讓人面臨著這樣的一個事實,那就是,即使培養了67位教授,被人稱為“中國教授村”,但是仍然無法改變村莊的命運。
為什么培養出很多人才的地方不能改變這個地方的命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一個地方培養的人才不為本地服務時,其實就是為其他地方培養人才,等于是在為其他地方投入。所以有的地方培養人才越多,可能就越窮。所以很多時候,很多地方都加大了對農村的投入,但是城鄉的差距還在擴大。
走出67位教授的村莊并不是富裕村,這不能不對我們有所警示。我們要加大對農村的支持力度,尤其是有教育優勢的農村,在政策上支持,在資金上傾斜,從而讓這些地區不感到重視教育吃虧,讓這些地區盡快富裕起來,讓其他地方也感覺到重視教育可以改變一個地方的命運,從而也重視教育。
另外,如果一個不重視教育的地方憑著有錢就能買到很多人才,而重視教育的地方人才都流出,從而不重視教育的地方發展更快,而重視教育的地方卻越來越貧窮,這顯然是逆導向作用,誰還會重視教育?當前,我們要出臺政策,讓更多的人才能流向農村。
但愿像這樣走出67位教授的村莊不是那么富裕的情況不再出現。我們希望一個地方培養的人才越多,這個地方也越富裕,這才會起到正導向的作用。
原文標題:陜西日報:走出67位教授的村莊為何不富裕
原文鏈接: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1104/c1003-23424802.html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