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將成為中國的最優“刺激計劃”
時間:2013-11-04 12:00來源:大西北網 作者:新華社 點擊:
載入中...
中國經濟三季度7.8%的增速一度讓全球投資者喜出望外,但光鮮數據的背后喜憂參半。
7.8%扭轉了此前連續兩個季度的下滑,和世界主要經濟體相比依然耀眼。對此,國際資本市場立刻作出了積極的反饋。
然而,在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投資仍是主要動力,貢獻率較大超過消費;信貸投放快于預期,基建和房地產仍是貸款需求的主要來源;城鎮居民收入同比有所放緩,滯后于經濟增速0.9個百分點。
今年一季度曾出現消費貢獻率高出投資20多個百分點的紀錄,然而此后,投資很快重返主力陣容。
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以空前智力和定力開啟發展方式轉型之時,這些數據警示:體面的GDP是否依然建立在舊有發展模式復歸的基礎之上?再不進行系統、全面、深入的改革,經濟周期的波動將更加頻繁,且更多受制于外部環境。距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剩7年時間,任務非常艱巨且緊迫。
與此同時,經濟問題同腐敗、貧富差距、生態環境惡化等社會矛盾錯綜交錯,讓中國既處在時代變遷的風口浪尖,又位于歷史發展的十字路口。中國正在走近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關鍵節點。
中國高層對此有清醒認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APEC峰會的演講中說:“增長動力從哪里來?我的看法是,只能從改革中來,從調整中來,從創新中來。”
他強調:中國要前進,就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堅定改革開放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辦法推進改革開放。
整個社會對改革的希冀也空前強烈而迫切。從企業家到學者再到普通民眾,圍繞改革的探討和爭論好像一場當代版的“真理標準大討論”。人們希望這一次,“改革紅利”和民眾期待不再錯位。
很明顯,改革已成為中國社會當下的最大公約數。關鍵是怎么改。這也是為何中國上下對即將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寄予厚望。
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到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在20世紀末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任務,中國經濟過去35年的飛躍和這些節點性改革部署密切相關。
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有望將過去多年被屢屢提及、卻往往止步于經濟周期波動壓力或是利益集團阻撓的改革議題列出整體設計的路線圖和時間表。中國領導人在不同場合表示,這一輪改革范圍之廣,力度之大,都將是空前的,必將強有力地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刻變革。
可以看出,決策層愿意視其為在未來十年內乃至更長時間重塑中國經濟社會的一次歷史性機遇。
改革往何處去?習近平7月在湖北調研時,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調查研究的6個重大問題,包括“進一步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要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作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等。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9日召開會議,決定將《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文件稿修改后提請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會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從中可看出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從清除市場壁壘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發展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到堅持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從金融財稅改革到土地戶籍改革,從國企改革到科技體制改革,從加強完善黨的領導到社會體制改革創新,從推進反腐倡廉到維護公平正義……可望為中國發展開辟更廣闊前景。
人們對新一輪改革的艱巨性亦有充分估計。改革本質上是利益格局的重新劃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李克強總理履新時說的“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已成為很多人引用的名言。
對于改革的預期總體是積極的。在財新網對國內30位知名經濟學家、企業家的問卷調查中,14人對改革前景表示“樂觀”或“比較樂觀”,13人預計“中性”,體現出某種“審慎樂觀”的情緒。
開弓沒有回頭箭。中國已經告別對大規模“一攬子刺激計劃”的依賴。改革在短期內不一定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從中長期看必將成為中國經濟最優的“刺激計劃”,這對世界也將產生更為深遠的利好。(完)
(責任編輯:鑫報)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