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城今年多次被灰霾籠罩。本報記者拍攝(資料圖片)
在連續兩年320個藍天目標未完成后,南京降低標準,制定出今年310天的“藍天目標”。應該說,今年的藍天目標已經毫無疑問的完成了。然而,對于這樣的“喜訊”,很多市民心中卻有疑問:官方數據與實際感受差距太大了,明明是重污染天,官方數據卻還是良好。這些差距究竟在哪里?記者昨天就此進行了采訪。 本報記者 王娟 上半年有13個重污染天,監測評價只顯示出2個
全年影響空氣質量的因素很多,沙塵暴、秸稈焚燒和煙花爆竹都是污染推手。今年7月份,南京市環保局負責人在做客南京“政風行風”熱線時透露,今年上半年南京有13個重污染天,分別是春節6天,秸稈燃燒4天,沙塵影響3天,這在從前也是非常少見的。
不過,記者查閱環境監測數據卻發現,在數據上體現出“重污染”的上半年僅為2天,分別是春節2月3日的重污染,和5月2日受沙塵暴影響引發的重污染。除了這兩天,其余表現均為“輕度污染”范圍。
即使在6月3日這一天,當天發生了兩次重度污染,數據顯示依舊也僅為“輕度污染”。然而市環保局官方微博發布的時段性空氣質量指數卻顯示,當天凌晨3時左右,空氣污染就達到300的重污染。等到了晚上9點,空氣瞬時污染又達到435,再次重污染,能見度低于3公里。空氣中監測出大量“黑碳”物質,意味著又是秸稈焚燒釋放出大量濃煙惹的禍。盡管大家遭遇了如此不堪的天氣,但依據自動監測數據統計公布的空氣定性評價,卻始終堅挺地表現為“輕度污染”。
明明是重污染天,官方數據卻一直良好
今年上半年,南京的確“臟”得出奇。特別是二月份的煙花爆竹,讓南京空氣深受“重創”。今年春節期間,南京燃放煙花爆竹造成連續6天污染,除夕至初一連續10小時污染指數超300,達重污染水平,這也是南京市自2005年煙花爆竹有限開禁以來污染時間最長、污染程度最重的一次。
然而,2月17日元宵節這一天,同樣因為爆竹之害,南京當晚污染水平隨之迅速攀升,指數從18:00的良好水平一路下滑,到20:00時空氣已達到中度污染。隨著四處煙花爆竹燃放,空氣污染水平迅速上揚,瞬間污染指數達到了500的重度污染水平。然而,當日和第二天空氣自動監測數據發布的空氣質量評價卻沒有能夠體現出這一變化,空氣質量依舊表現為“良好”。這一污染狀況就被“掩蓋”掉了。
污染當天已經出現,空氣日報第二天才會顯現
此外,監測數據也總是在污染之后才有所反映,這也是讓很多市民“很光火”的地方。11月2日晚上,全城都已經是一片焦糊味,有網友想查詢空氣數據,卻發現當天空氣日報還維持在“良好”水平,直到第二天日報數據才體現為“輕度污染”。
當天晚上9點左右,一股焦糊氣息突襲南京城。本報微博不停得到博友爆料“聞到糊味”,最先是山西路、湖南路一帶網友反映“氣味讓人窒息”,隨即又有網友表示,河西龍江一帶味道很嚴重。記者迅速聯絡了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值班人員,得知:南京的空氣污染急劇上升,后一度達到峰值293,直至重度污染,這也都是秸稈焚燒引起的。
盡管環保官方微博當晚也對此進行了說明,但監測評價第二天卻滯后地表現為“輕度污染”。在全年污染狀況發現期間,這種滯后性比比皆是。
監測體系“落后”了
監測結果本身為何與實際空氣狀況存在這么多差距呢?記者獲悉,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現行的監測體系“低標準”。我們的空氣也只是“低標準”下的合格。
南京環保部門工作人員表示,現行的監測體系有點落后,官方發布的空氣質量監測結果是來自對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多項化學指標的綜合分析,監測時段為前一天的中午12點到當天中午12點,所以當天下午的污染數據則要在第二天才能體現出來,這就使得空氣監測數據十分滯后。
而且,監測出來的這一時段的空氣污染屬于平均值,即使當天有時間段污染很嚴重,但很快也被一天的濃度“平均”稀釋掉了。這一切就使得,官方數據容易和市民的感受產生分歧。如果你光看空氣日報的數據,根本無法了解到每天空氣的真實。
PM2.5目前不在監測范圍
盡管數據達標了,但市民的感覺依舊覺得“天灰蒙蒙”,這也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南京的“灰鍋蓋”現象,是由灰霾造成的。它是直徑小于2.5微米的“超細灰塵”即PM2.5的顆粒物,污染相對嚴重,也是“罪魁禍首”。
PM2.5是一種肉眼無法看見的呼吸系統污染物,也是導致黑肺和灰霾天的主要兇手。目前這一指標的監測并沒有在國內全面進行,也未有公開相關數據。盡管在南京,環保和氣象部門也在監測,但只是作為參考數據,并不對外發布。目前國家已經開始制定標準,一旦實施,南京也將率先發布這一數據。
320天目標已經沒戲了
今年南京“藍天目標”已經“打折”,從以往的320天降到310天。但一直以來,南京都試圖努力爭取沖刺320個藍天,即使到2013年,南京也是要達到320個“藍天目標”。
不過,南京近5年的空氣質量報告顯示,全年污染天數2007年有53天,2008年有43天,2009年有51天。2010年有63天。5年來,只有2008年的藍天數超過320天。2009年和2010年,南京都把藍天計劃定在320天,無一例外地“落空”。而今年截止到昨天,污染也已經達到47天。也就是說,雖然今年南京完成了310天的計劃,但要沖刺320天,已經沒希望了。
一個新變化
民間啟動自測PM2.5行動
南京市環保局:不限制,但數據沒意義
PM2.5監測數據遲遲難以露面,民間掀起了熱熱鬧鬧的自測行動,如雨后春筍,大有“倒逼”官方發聲的趨勢。這項由環保組織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發起的“我為祖國測空氣”中的活動,正在不斷地向各地擴展,目前南京已經“接棒”。12月23日,南京綠石環境首次向南京市民發出“我為南京測空氣”的互動,呼喚民間的力量加入監測PM2.5。
倡議1000個人每人捐出25元買儀器
該組織負責人李春華告訴記者,受北京民間組織的啟發,他們在南京發起“我為南京測空氣”活動,她認為目前獲取身邊真實的環境信息較難,有必要讓更多的公眾通過某種渠道加以了解。
李春華說,一個PM2.5的監測儀要2.5萬元,在南京,他們采取的辦法是,利用微博這個傳播載體,倡議1000個人每人捐出25元,“讓大家都出一份力,這樣對于PM2.5的認知更具廣泛性。”
現在他們在微博“@南京綠石”上號召“當PM2.5如洪水猛獸侵襲我們美麗南京時你還無動于衷?現在每人花25元錢就可以親自動手檢測南京空氣知道你以前所不知道的數據。25塊錢算個啥,不過一頓飯錢。但是我們能帶給大家一次難忘的體驗。”
已有4位南京市民參與
李春華說,他們在微博上已經留下了支付寶賬號,期待南京的民間力量積極參與進來。盡管活動剛剛開始,但已經有南京市民參與其中。僅是第一天,就有4名網友在賬戶中打款。
其他城市,儀器一般都是企業捐贈的,但在南京,我們采用這種方式,就是希望公眾一起參與進來。李春華說,按照他們的想法,這1000人會成為“日常觀測小組”,以便在以后有序持久地對當地空氣進行檢測。到時候,監測出來的數據他們也會通過微博對公眾發布。
市環保局稱不限制但數據沒有意義
民間是否可以自行檢測PM 2.5并定期向公眾公布檢測數據?對此,南京環保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這種便攜儀器準確性不高,環境的監測數據需要有合乎要求的設備儀器,并在觀測點位置的選擇、高度和分布密度等方面都有要求。
該人士表示,目前國家并沒有明確禁止對于空氣質量或PM 2.5的民間檢測,所以不會對民間的自發行為進行任何限制。不過,對于檢測出來的數據,官方是絕對不會認可的。“現在監測PM2.5的設備一臺就有幾十萬,這種2.5萬元的儀器是檢測什么的,可信程度問題非常大。”
對此,李春華認為,用便攜式檢測儀測出的數據并不算權威,但可以作為參考數據推動公眾關注空氣環境的現狀。事實上,在經歷這幾月對于PM2.5的熱議,從民間到政府形成了良性的互動,針對PM2.5檢測的相關政策措施也有望盡快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