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輕輕敲開涼州區高壩鎮十三里村民樂苑小區8號樓2單元202室,熱情的主人陳百祥把我們迎進了他的新居:116.8平方米的房子寬敞明亮,布局合理。“以前住在平房里,沒有暖氣。現在上樓了,不僅通上了暖氣,還能洗上熱水澡,舒坦極了。”陳百祥快人快語。“這個小區規劃27幢樓,十三里村所有936戶村民明年都將住到這里,目前,小區一期6幢204戶已入住。”村委會主任李福元說。
我們看到,這個小區的衛生所、超市已開門營業,休閑廣場、幼兒園、老年照料中心前,工人們正在做最后的收尾工作。“這里和城市社區沒啥兩樣,小區門口就有公交車站。”李福元言語中流露出幾分自豪,“許多城里人都想在這里買房。”
在涼州區,今年入住新樓的農民不只這里的204戶,建起的新型農村社區鄉村也不只十三里村這一處。
沿金色大道前行,經高壩鎮、中壩鎮、清源鎮、金沙鄉等地,沿途都是風格各異的新型農村社區。涼州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王福德介紹,2010年以來,該區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組織實施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按照“群落式布局、節點式推進、特色化發展”的城鎮化建設理念,打破鄉鎮村組界限,按照“農民集中居住、生產生活分離、功能配套完善、社區管理規范”的目標,高起點、高標準建設了新型農村社區47個共9857套樓房,近3000戶村民已入住新樓。區上還整合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農村住房建設、危房改造、土地整理和社區建設等項目資金,用于施工前期的投入和買房農戶的資金補助;與此同時,積極協調金融機構,為入住社區的農戶給予5萬元-8萬元期限15年的優惠利率按揭貸款。
“農民集中居住不僅改善了人居環境,改變了過去村莊‘天女散花’、民房‘橫七豎八’的狀況,更重要的是節約出了耕地6000畝,拓展了產業發展空間。”王福德說,金沙鄉在于莊、郭莊的農宅舊址上,分別建起了占地1200畝、800畝的兩個養殖暖棚小區;高壩鎮蜻蜓村則把全村的舊宅基地合理規劃,全部定植了經濟林,在林中建起100多座兩層別墅式小樓,為群眾依托地處城郊和金色大道的優勢,發展“農家樂”鄉村旅游業奠定了良好基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僅要讓農民住上新樓房,更要讓農民致富的路子越來越寬。”武威市委常委、涼州區委書記李世英說。
值得一提的是,涼州區今年出臺《關于大力推進新型農村社區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全力推行“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主體生產模式和“儲藏加工+運輸銷售”的營銷模式,2012年全區發展設施農牧業24.9萬畝,特色林果業27.1萬畝,高效經濟作物61萬畝,凈增農民人均純收入近1000元,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產業支撐。
告別了土坯房,喝上了自來水,走上了柏油路,鄉村變城鎮、村莊變社區……鄉下人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如今正在涼州區變為現實。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