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區里有這樣一個人群,人到中年,技能單一,卻在家有老小、負擔較重的情況下失業下崗。他們被稱作“4050”人員,他們渴望再就業,但往往難度較大。近日,記者在街道、社區一線采訪時接觸了不少這樣的再就業者,從只言片語中體驗到他們工作和生活的苦與樂。
苦 飽受年齡大 沒文憑“枷鎖”桎梏
住在麥積山路的周師傅曾經是一名倉儲運輸公司的庫管人員,后來他下崗了,從99年到現在,他販賣過蔬菜,但每天出售的蔬菜只夠本錢,所賺的只是剩余的少量劣質蔬菜,僅夠一家老小日常飲食。他也曾試著經營小商品和低檔服裝,結果銷售困難,很多商品滯留在家里,賠了本錢。這幾年,周師傅只能季節性的找點零工干干,家里生活困頓不堪。如今,周師傅一家老人,孩子五口人還擠在不足40平米的屋子過活,情景讓人感到辛酸。
“我們是一批生活在底層的‘有工作的窮人’,每天都擔心被老板炒魷魚,再次下崗失業,生活過的有一天沒一天的。”周師傅苦悶的說。
象周師傅這樣的下崗職工在社區里不少,他們被企業“分流出去”,步入街頭找工一族的行列,但年齡偏大,缺乏行業技能,沒有文憑等“枷鎖”桎梏了他們的再就業之路,
即使是選擇自己創業的“小老板”,也由于大多數下崗者本小力單,沒有太多經驗,而遇到很多困難。暢家巷社區,今年54歲的吳逡下崗后曾開過彩票投注站。結果,最終還是放棄了。“本錢少,就選了一個比較偏,房租低的地方,結果,每月進帳的錢還不夠維持基本生活。索性不干了。”
樂 努力學習,辛勤的勞動可以改變命運
“我剛開始干家政的時候總覺得挺沒面子的,伺候別人的活覺得接受不了。當我現在想通了。干什么工作并不重要,關鍵是要掙到錢,解決生活問題。”家住貢元巷的李蘭說。
李蘭失業后一直在做家政工作。如今,她當了終點工,一個人做三家的活,分別負責接送孩子上學;作飯和打掃衛生。“我每天都很忙碌,把孩子送走之后,就去另外一家打掃衛生,然后做飯,孩子放學后又得去接小孩。不過,我覺得這個工作很自由,收入也很不錯,一個月下來能拿到3500元左右。李蘭的臉上透著快樂,充實,繁忙的工作使她走出了下崗失業的陰影。而另一位大姐的經歷也讓記者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今年41歲的劉大姐,已經連續八年被評為金牌月嫂。“我98年下崗后,生活一直沒有保障。先后也干過很多工作,但收入都不穩定。后來,我參加了省婦聯組織的月嫂培訓班,這一次培訓改變了我的命運。”劉大姐說。
2003年,培訓后的劉大姐第一次上崗,就掙了1500元的工資。她用發下的工資買了一些婦女保健和嬰兒營養方面的書籍系統學習,在進行后面的月子服務時,經驗和知識豐富的劉大姐倍受客戶稱贊,工資也開始直線上升。 “我現在每個月的收入不會低于4000元。這比我以前做的任何一份工作的工資都高。現在城市節奏快,需要照顧月子的人很多,所以我根本就不用愁失業,有時我的第一家活還沒干完,第二家就已經預約好了。”劉大姐告訴記者,不管是下崗,還是失業,唯一的出路就是勞動:即使沒有學歷,沒有技能,只要努力學習,辛勤的勞動可以改變命運,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采訪中記者發現,社區里越來越多的“4050”在經歷了下崗、失業、求職和實現再就業的過程后,有了更豐厚的人生。他們中的一部分通過艱辛的勞動,獲得一定的工資和經營收入,生活有所改善;另一部分人經歷了較長時問市場就業實踐的磨礪后,主動的選擇適合于自己的工作,能平穩地面對現實。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