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志儉
瓜子臉、齊耳短發,說話時一雙有神的大眼睛不時撲閃著。不拘謹,性格隨和。可當記者提出采訪時,張娟又展示出羞澀的另一面。“我做的都是一些芝麻大的小事情,確實不值得一提。”“你就講一些和老人相處的小事情。”記者說道。
提起社區老人,張娟又恢復直率性格。40歲的張娟原來在長慶油田工作,買段工齡后來到蘭州。2011年應聘到沙洼河社區,擔任助老員工作。“我這個人比較隨和待人熱情,很快就適應了此項工作。做助老員關鍵是要用心,要把這些老人當做自己的親人。”
沙洼河社區共有516位老人,其中需要重點照顧的老人有10位。張娟隨身攜帶的本子上詳細記載著每個老人的情況,10個重點照顧老人的情況記載的尤為詳細。比如66歲的劉霞情況特殊,除了記載她子女的電話,還有侄兒、侄女,甚至朋友的電話號碼。
“之所以記了這么多電話,是因為一次老人‘失蹤’引起的。”社區老人隔一段時間就會收到張娟的“請安‘電話,而重點老人更是一周幾次,以便及時掌握這些老人的情況。去年11月的一天,張娟像往常一樣給劉霞打電話,“請安”,可老人沒像往常那樣及時接聽,“老人是不是病了?”放下電話張娟馬上趕到老人家,結果老人的門也敲不開。鄰居也不知道老人去了那里。這可是少有的事情,張娟回來向社區主任董欣作了匯報。
“別著急,先給老人子女打電話問一問。”董欣說。“就是,怎么一急把這岔忘了。”張娟趕緊給老人幾個子女打電話,可他們也不清楚。整整一天張娟在恍惚中度過,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第二天一早張娟就趕到老人家,可還是不見老人身影。“那一個星期我像瘋了一般,到處尋找老人,火車站、甚至救助站都去了,結果都是失望而回。”
一個星期張娟仿佛過了一月,一天早晨老人提前來到社區。“不好意思閨女,我去外地看病去了。”劉霞抓住張娟的手說,“你再也不能這樣了,不然我就崩潰了,那一刻我突然有哭的感覺。”
轄區62歲的張德義,2009年不幸患上腦梗塞,右手不能動彈,右腿軟綿無力,只能扶著拐杖慢慢挪行。而更不幸的是他兒子也在同年患上腦梗塞,左邊身體失去知覺,喪失了工作能力。而更不幸的是第二年張德義老伴撒手而去,張德義頓時失去了生活的勇氣。
張娟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上門和老人聊天。剛開始老人不理不睬,張娟第二天再去。不厭其煩一遍接一遍和張德義說話,誠心終于打動張德義封閉的內心。他大哭一聲,倒出了心中的苦悶。在張娟耐心勸解下老人終于想通,這以后,張娟隔三岔五上門和張德義聊天,為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次張德義不慎將醫保卡丟失,張娟跑前跑后給張德義補辦上,每月的養老保險補助張娟也按時給張德義送到家。今年3月有關部門組織老人體檢,張娟早晨7點就從家里出門,不到8點就趕到71歲齊秀珍老人家,然后約上劉霞一起乘公交車到中山林十字。做心電圖、檢查內、外科,扶兩名老人上床下床,幫老人脫鞋、穿鞋,給老人解衣、穿衣,上樓、下樓,等給兩個老人做完檢查已經中午13點多了。張娟顧不上休息,又給兩位老人打來午飯。看著老人吃飯時的幸福神情,張娟覺得她的付出值得。